中國經濟遇到大麻煩 文:悠然

5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今年1-4月份經濟數據,結果非常嚇人,其中一項更是十分不詳: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83億元,同比下降11.1%,環比下降0.69%,其中的商品零售26874億元,同比下降9.7%;餐飲收入2609億元,下降22.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是意料之中,但下降是兩位數,卻是意料之外,可見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封城兩個月的影響,這個數字是2020年3月之後的最差數字,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2022年4月的其他數字同樣不佳:工業增加值負2.9%,固定資產投資增1.8%,發電量負4.3%。

估計5月份的數字也同樣難看,由此推論4月的GDP應是負的。第二季GDP應該難以增長3%。去年二季度GDP是28.15萬億,如果按5%增速加2%物價上升,名義增長7%,應該是30.1萬億元。如果疫情去掉二季度約8,000億GDP,則只剩29.3萬億,名義增長4%,實際增長只有2%。

中國經濟一季度GDP增長4.8%,如果第二季是2%,則全年目標5.5%基本不可能,這還是數字遊戲,更大的問題是這次疫情對消費習慣的影響。如果我們都預期來日經濟會更差,一些不必要的消費就會可免則免,如果消費習慣因防疫而改變,則這個習慣可能永遠不會回來。例如這兩年,大部份香港人都沒有出遊,原來港人大多認同旅遊大過天,但兩年下來,發現旅遊只是一種消費欲望,不旅遊也照樣活得好好的大有人在,長期不旅遊,那種形成的每年都要旅遊的記憶就消失了,消費習慣也會改變。

我們如果記憶不差,還記得疫情前,國內同胞來港購物是他們消費習慣,來香港總要買點東西好像是刻在基因裏,那時遍佈全港的藥房、上水水客等盛況彷如昨日,如果今天復關,已被冰封了二年多的來港消費習慣會否復現,我一點也不樂觀。對中國來說,餐飲、旅遊、購物習慣等等,這兩年防疫究竟會何影響消費習慣,現在評論還言之尚早。

不過,在這個比爛的年代,四月數據並不是最差的,縱向比較2020年,武漢感染約6萬人,死亡4500多人,那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跌了20%,要七個月後才恢復。上海這次約感染6萬人,死亡500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掉了11%。橫向比較,美國防疫躺平,但消費者信心從2020年1月的100點跌到了現在的59點,反觀中國消費者信心只是從125跌到了現在的113。更嚴重的是根據彭博資訊5月6至11日訪調37位經濟學家,他們認為美國經濟在未來12個月內陷入衰退的機率升至30%;最新數據是為2020年來最高水準,略高於4月調查時的27.5%,更比三個月前預測的機率高出一倍。

所以,中國是增長多少的問題,美國是衰退多少的問題,這對中國來說可能是不幸中之大幸吧。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