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須調整策略應對人口負增長 文:文 武

國家統計局昨日(17日)發布統計數據顯示,到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中國人口自196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中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勞動人口數量過去十年來持續下降,人口老化問題日顯嚴重,這早已引起關注,但2022年人口出現負增長,仍然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在內地引起較熱烈的討論。人口負增長意味着中國過去的一些優勢已經不存在,須作出一系列的調整,適應新的變化。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這一數據意味着,中國在61年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人口變化出現重要拐點。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造成人口負增長的原因主要在於新出生人口減少。此外,統計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9.8%,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同時,也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中國在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社會40年高速發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人口多,可以提供大量年輕勞動力,創造大量的生產價值。但是,自2011年以後,已經出現勞動人口數量不再增加,反而逐步減少,而老齡人口持續增加的情況,這標誌着中國已經提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內地一些學者形容為「未富先老」。

所謂「未富先老」,就是中國尚未走進發達國家的水平,已經出現老齡化的問題。而「未富先老」產生的效果,就是經濟增長的速度將會放慢,社會用於養老的成本會逐步升高。日本過去30年,人口出生率低,社會老齡化,人口負增長,經濟持續30年衰退。一些學者擔心中國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過去十年,中國雖然存在「未富先老」的問題,但人口總量仍然在增加,而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的人口已出現負增長,人口問題更加受到關注。

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拐點,說明中國過去因人口多、勞動力充足的優勢已經逐步失去,但這並不等於說,中國再沒有發展的空間,而是說中國須作出較大的調整,以適應新的情況。

其中之一,就是要持續提升中國勞動力的知識水平和生產力。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都存在人口增長緩慢,社會逐步老齡化的問題,但仍然可以保持經濟穩步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投資教育,讓國民受教育的水平大幅提高,從而創造出大批可以從事高端生產的勞動力。中共二十大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可以有效解決因勞動力人口減少,而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也將導致消費的減少。中國的出生率減少,最直接的效果之一,就是嬰幼兒奶粉商感到頭痛,產品銷量大幅度減少。同類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如住房需求會下降,影響內地房地產業發展。這將使經濟發展速度受到影響。而解決的辦法,就是要不斷提升國民的收入,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中共二十大提出共同富裕,優化分配,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升國民收入,也是解決生育不斷下降,鼓勵生育的有效辦法。現時許多年青人不願意生育,其中一個原因,是育兒成本太高,而自身的收入無力承擔。網上有諷刺時弊的短片,一位年青人未婚戀時,工資雖然不高,但可以滿足自己個人的消費需求,享受中產階層的生活品質;結婚未生育時,須承擔兩個人的生活和家庭負擔,生活品質降了一半以上。生兒育女之後,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以應付子女的需要,自己的生活接近農民工的水平。

養育子女的生活成本過高,而收入水平跟不上,這是導致許多內地年青人不願意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這些條件改善了,再配合其他的鼓勵生育政策,人口負增長的問題或許就可以有所改善。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