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在香港發展多年,總算守得雲開見月明 文:謝悅漢

昨天應好友林久鈺道長(省善真堂)邀請,和一眾好友去中環第八號碼頭海事博物館樓下,參觀了由她和羅偉強兄策劃舉辦「醫道鏡詮」展覽會,而他們兩人出錢出力費時五年編著「醫道鏡詮」三大巨册,內容豐富,詳細講述香港道醫,中醫,中藥文化史略,只是看目錄都已覺内容廣大精深,沒有一年半載時間細閲,只是走馬看花地看,就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醫道鏡詮:香港道醫・中醫・中藥文化史略》套裝,全書三冊涵蓋香港道醫、中醫及中藥發展史,特別是香港道醫卷,寫前人所未寫。三書記載香港開埠這百年來道醫中醫藥發展的故事,涉及港英時代中醫藥業界的生存與營商環境、道醫在港贈醫施藥,以及香港現代中醫藥的發展及前景展望,是有很高的閱讀價值。

回顧百多年來中醫藥在香港走過的曲折道路,這套書既是過去的總結,也是未來的展望,值得關心中醫藥和中國文化的讀者細閱。在參觀過程中,林道長詳細講述何謂「扶乩問病求藥」 ,「求籤取畫符藥紙」 及「碟仙」等故事,原來古代確有其事,但時至今日科學昌明年代,再無市民以此方法問病求藥。

中醫藥在香港有悠久的歷史。自80年代開始,社會對中醫藥的發展越趨關注。政府在1995年4月成立了香港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下稱「籌委會」)。籌委會負責就如何促進、發展和規管香港中醫藥,向政府提供建議。籌委會分別於1997年3月和1999年3月向政府提交了報告書。

籌委會建議成立法定組織,以規管中醫的執業及中藥的使用和銷售;設立中醫評審和規管制度,包括中醫註冊、考試和紀律,並且為現職中醫提供過渡安排;以及設立規管機制,通過註冊、發牌和標籤制度,規管中藥的製造、銷售、零售和進出口。就中醫藥的未來發展,籌委會建議在香港開辦全日制中醫藥本科學位課程、鼓勵和支持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和發展,及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中醫中藥納入香港的醫療體系。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預計2025年落成,同年第二季分階段投入服務。醫院位於將軍澳百勝角,由浸會大學承辦營運服務契約,設有400張病床,提供住院和門診服務。日後中醫醫院除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也會與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大學和中醫藥業界建立合作網絡,在醫療服務、教學及培訓、科研、多方協作和創造健康價值方面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

其實中醫中藥未來有無限光明前景,因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來可以在融資發債方面扶持中醫中藥企業發展;而更重要的,是協助中醫中藥建立國際認證合格標準,不僅獲內地機構接受,甚至推廣至全球醫療和藥物機構認可,香港協助中醫中藥發揚光大,將來會留名千古。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