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意被深圳超越,又能怎樣? 文 : 陳凱文

早兩日舉辦的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大會,特首林鄭月娥率領政府代表團參與,並接受深圳衞視專訪。當被問及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已被深圳超越時,林鄭表示並不介意,並指香港和深圳應找一些可以更加豐富「一國兩制」,也能令深圳發展更加好的契機。林鄭此言引來了部分建制派不滿,例如民建聯的王紹爾便在社交平台發帖,批評林鄭不介意香港GDP被深圳超越,是「不思進步」。

不諱言的說,王紹爾的批評,着實讓人哭笑不得。先不論林鄭是否真的不介意,即使假定她其實介意香港GDP被深圳超越,但她當時正接受深圳衞視的專訪,不論出於禮貌、公關還是政治倫理上而言,她能說她很在意香港GDP被深圳爬了頭不?王紹爾從政多年,都已經活到一把年紀,竟然連這麼簡單的政治公關和倫理都不懂,怪不得他多次參加選舉,結果都是鎩羽而歸。

況且,香港的GDP早已被深圳後來居上,王紹爾介意又能怎麼樣?難道他認為香港未來能把兩者的差距追回來?事實上,香港並不只是GDP被深圳超越,而是不論從高新科技領域,到香港賴以發家的貨運出口,都被深刻超越,更不要說電子支付的普及率,其實不只是落後於深圳,而是落後於內地的五線城市。王紹爾批評林鄭不思進步,他又能提出什麼建議,追回香港跟深圳在各個領域上的差距?

事實上,香港在經濟總量到各個領域上被深圳超越,並不純粹是現屆特首的責任,亦不是她一人能夠改變局面,而是全體香港人的共業。事實上,首任特首董建華上台之時,已察覺香港製造業北移之後,產業結構過於單一,並且知道高新科技在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因而提出了一些支援高新科技業發展的措施,而當時的深圳在高新科技領域上,仍是一片空白。

然而,香港商界普遍熱衷於搵快錢,而且一直相信「high-tech揩嘢,low-tech撈嘢」,不願投資始期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高新科技業,而董建華當時的構想,更被評為「假大空」,倒是深圳全力支持高新科技業,結果在廿年之後,深圳在高新科技研發,已經享譽全國甚至全球,遠高於香港的科技研發水平。

另一方面,深圳能夠發展迅速的其中一大要素,在於他們對於外來人口的包容度,真正做到「來了就是深圳人」,使全國頂尖人才都願意前往深圳尋找機遇。事實上,香港在八十年代前,之所以能夠發展迅速,也是源於包容外來人口。若沒有八十年代前的多次外來人口湧入,香港便沒有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工業化,亦沒有後來轉型為金融城市的經濟基礎。

可是,香港自九十年代開始,便開始排斥內地的外來人口,並由保護主義逐步發展為所謂的港獨思潮,而這種不友善的社會氛圍,加上內地城市跟香港的生活水平已大幅縮窄,香港對於內地人才的吸引力,亦因此而削弱。當然,這種排外和港獨思潮的背後,有着非建制派的推波助瀾,但是王紹爾所屬的民建聯及其他建制派組織,又幹過什麼匡扶社會風氣之事?

除此之外,香港在幾年前,仍被內地視作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其地位現在被深圳取代,跟上一年的修例風波有着重大關係。與此同時,中美關係近年來惡化,造成美國利用修例風波和《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推出所謂《香港自治法案》及其他制裁政策,也削弱了香港本來的資金進出口地位。

某程度而言,即使撇開疫情尚未緩和的問題不論,香港現已成了中美角力的「主戰場」,除非兩國關係緩和,否則香港社會仍會不斷受到政治爭拗或動蕩影響。在保住現時經濟成果不下滑,已經不是易事的情況下,批評林鄭「不思進步」的王紹爾,又能提出什麼方法,讓香港在未來能跟深圳爭一日之長短呢?批評人人都懂,但是批評過後,提不出解決辦法的話,那又跟非建制派有何分別呢?

更重要的是,王紹爾所屬的民建聯,不但是建制派第一大黨,坐擁立法會最多議席,同時是歷屆政府執政聯盟的一員。換言之,香港弄至今日GDP被深圳超越,以及社會內所存在的各式各樣問題,並不只是非建制派有責任,王紹爾所屬的民建聯,以及其他建制派政黨,亦須負上不可推卸的責任。

雖這樣說未必政治正確,但是非建制派作為在野黨派,他們為維持其政治生命,自然總是想着怎樣挑政府的刺,所以他們的作為即使未必對香港好,但總算是「盡忠職守」。相反,所謂建制派作為執政聯盟的一員,他們的職責本是為政府保駕護航,但是他們又有否盡職盡責呢?本文無意為林鄭說好話,只是希望有些人在批評對方的同時,拿一塊鏡子照一照自己。

文 :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香港投資日報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