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基本自由不應被視為防疫常規手段 文 : 吳桐山

新冠疫情有反彈的趨勢,執筆時全球確診新冠肺炎人數近800萬人,美國單日新增逾2.7萬宗確診,巴西亦增2.43萬宗。亞洲的中國內地、韓國等地都稍稍有反彈勢頭,香港則繼續有零星散發病例。

內地對新冠疫情比較敏感,一方面是新增數十宗病例的城市是首都北京,另一方面是內地一直都採取最強勢的封鎖措施來防疫,過去一段時間本地病例已經極少,一般單日新增低個位數,一下子爆出數十宗,足以觸動民眾的敏感神經。內地尤其是北京不少人擔憂:不會又要封城吧?經歷過2月至3月的全國大範圍封閉式管理,內地經濟近月才逐漸恢復,如果這時候再來一次,後果不堪設想。

疫情再來,究竟要不要再封閉?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美國疾控中心(CDC)傳染病副總監Jay Butler指,如果美國個別地區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顯著上升,當地政府有需要重新實施今年初實施的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公共衛生專家亦擔心,部分州份過早開放,加大了政府重開經濟活動的壓力。但與此同時,美國財長努欽亦指,美國不能再次關閉經濟。因為如果再次發生,將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而未來一個月將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救助資金流入經濟。

這背後當然有屁股決定腦袋的因素。但必須強調,沒有人是沒有屁股(立場)的,每一個人都有其局限性。經濟學家、財經官員傾向不封城,你固然可以批評,他們眼中只有金錢沒有人命。但疾控專家傾向繼續封城,同樣可以說,那是因為他們擔心人們因傳染病致死加重他們的風險和負擔,相反如果經濟崩潰導致其他原因死亡,疾控專家就可以說「那不是傳染病,跟我沒關係。」

既然每個人都有其局限性,我們就不能一概而論,封還是不封。但吳桐山一貫反對社會上對圍堵、封閉防疫措施的偏愛,我認為需要確立一個原則:哪些是常規防疫手段、哪些是非常防疫手段。我一直說,做好衞生清潔工作、注意個人防護,科學上加快藥物和疫苗研發,這些是對抗傳染病的常規手段;至於封閉措施,包括封城、封關、停工、停市等措施,這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我們必須十分明確,什麼是常規手段、什麼是非常手段。

新冠病毒剛剛來襲,我們準備不足,對社會上有多少人感染也沒有底,我們把問題想得嚴重一點,先採取一些非常手段,是可以理解。但與新冠病毒「交手」半年了,我們應該有個理性一點的判斷。我認為,如果病毒傳播呈發散狀態,醫療系統有崩盤危機,那麼就可以採用非常手段應對;但如果沒有這種危險,應該堅持用常規手段應對,否則封閉措施只會沒完沒了。

疫情受控還封關違人倫道德

但現在公眾的心態是:他們見到中國內地由於採取了嚴厲的封閉措施,較為成功地壓制病毒傳播;而美歐等地由於封閉得不夠嚴格,所以病例較多。因此得出一種結論:封閉才是防疫的王道。內地近段時間病例減少,很多人已經放鬆了自身的衛生措施,口罩不戴了、搓手液不用了。但與此同時,個別如電影院、體育比賽等行業卻仍然要封停。一有病例,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封閉」。如果官員和市民形成了一種「封閉依賴症」,該長期做好的衛生措施不做好,反而動不動就想用「封」來解決,這是很恐怖的。戴口罩、勤洗手應該是最優先的防疫措施,因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就算沒有新冠病毒,也可以減少感染其他疾病的機會。

現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基本結束封城,但封關措施依然普遍。歐盟本土事務專員Ylva Johansson促請成員國解除邊境限制,指其封鎖邊境的政策並沒有阻截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加拿大航空行政總裁Calin Rovinescu敦促加拿大政府放寬旅遊限制,認為目前情況與嚴格的旅遊限制不成比例。對此,我認為應分階段一步步執行。

小小的香港,去不得內地,出不得外國,長期坐困愁城。對於很多港人而言,回內地不是旅遊,而是經商、探望親人等基本需要,有不少更是自己的老婆、孩子、父母在內地。對這些人而言,允許他們通關探親,是基本的權利與自由,必須尊重。如果疫情處於失控或瀕臨失控狀態,短時間內限制一些基本權利與自由,我還可以理解。但現在內地與港澳三地的疫情,完全談不上失控或瀕臨失控,在這種情況下,採取限制基本權利與自由的措施來防疫,是毫無道理的,是違背基本人倫道德的。

: 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