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很好的公民教育平台 文:朱家健

萬眾期待的M+博物館將於下周五開幕,展品或將為公眾帶來藝術、文化和生活體驗的聯想,也將是香港市民的週末好去處。在過去,其實香港其他博物館的定位較模糊,變成了集「商場」、「歎冷氣」、「托兒所」、「遊樂場」、「拍結婚照」、「學校旅行」、「主題公園」和「聯誼活動」的多個功能,甚至吸引到外傭在周日在博物館內長時間佔用坐位「欣賞館藏」,博物館本身吸引人流,並不是壞事,只要做好人流管理便可以,或許也可以引入香港藝術館重新開張後的安檢系統,也可以成為香港市民周末的打卡點。

隨着科技創新,除了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外,其他公營或私營博物館/展覽館也相繼引入不同的科技,如模擬景像、特效音響等,讓科技服務博物館展覽。個別公營博物館也設計一系列供不同年齡層學童學習的工作紙,既讓學童在參觀歷史文化後溫故知新,也可適度發揮創意。

接下來將有香港故宮博物館於2022年中旬正式開放,而香港海防博物館將於更新工程後重新以全新面貌開放給公眾,同時,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廳《香港故事》的館藏和展示板等正在更新,並將於明年年底重開。其中,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令人期待,尤其傳聞《香港故事》在翻新後,仍然會展出內地及香港的包括政治事件的歷史,包括民運等敏感題材元素。此外,也預期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會保留歌頌英國殖民時期多名香港總督任內的「功績」,甚至繼續美化鴉片戰爭的侵略史和英國的殖民史;另外,相信香港歷史博物館會把被潤飾為「雨傘革命」的「違法佔領」的個別展品安置在這座位於九龍市中心的公營博物館,讓這類根本不值一提的「禁品」佔「歷史」一席位。

無論是以公帑營運、私人經營或贊助,又或是位於香港高等學府或展示紀律部隊歷史的博物館,均應該做好公民教育平台的角色,不宜美化戰爭侵略,不能歌頌英國透過武力欺壓的殖民史或戰爭行為,更不能展示違反《國安法》及其他法律等含犯罪元素的展覽品和題材,否則就背離了博物館的本質和功能。

更值得留意的是,現在各個公營博物館如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部分私營博物館分別向本地學生或境外遊行提供兩文三語的導賞服務,由只略作訓練(及聲稱考核合格)的(收取車馬費)的義務導賞員,究竟由誰去訓練?究竟由誰去遴選這批義務導賞員?不排除個別導賞員或會在進行導賞服務時「自由發揮」或「爆肚」,代表博物館但導賞內容卻與歷史文化有差別,甚至乎有抹黑政府或其他煽動言論,荼毒參觀學童,破壞香港形象。

負責香港公營博物館管理和營運的康文署要先知先覺,無論是館藏或導賞員,均需要進行有效的管理,並設問責制,讓博物館繼續發揮應有的公民教育工作功能。公眾也要持續對康文署工作進行監督,讓博物館傳遞正確和正面的信息,履行公民社會責任。

文 :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