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姜濤誕」! 文:寒柏

上周六,筆者經過銅鑼灣,竟是人山人海,擠迫異常。在地鐵站內,居然有一大班女生在一幅海報之前排隊。各人手中拿着一個「公仔」,逐一在海報之前,與手中的「公仔」一同「自拍」。

細看之下,女生們手上的是一個「大頭男生公仔」,海報中的人卻是被封為「我最喜愛男歌手」的姜濤。到底是什麼回事?原來當天是姜濤23歲生辰。數以百計的女歌迷到被譽為「姜濤灣」的銅羅灣,還在崇光百貨外牆的大型姜濤海報下拍照。主辦單位還租借了一輛電車,打造成「姜濤號」。很多「姜糖」還走出馬路與「姜濤號」拍照留念。據報,姜濤當天晚上還曾到銅鑼灣答謝歌迷,場面十分熱鬧。

近年姜濤走紅,很多人都不以為然,認為他只是打扮上抄襲韓星,其實生得不算俊。而且,他聲底不算好,唱歌不動聽,跳舞技巧也平平,又不見有什麼出色的演藝作品,憑什麼可以走紅呢?

筆者認為,每一代歌星走紅都有其原因。姜濤及Mirror男團樂隊的成功,當然有明顯找襲「韓風」的成份,但在定位上卻算是十分成功。

近20年來,香港再也沒有什麼新世代的歌星,香港大眾只不聽翻聽「老歌」,新一代甚至乎不再聽廣東歌。ViuTV在這個時候打造一隊「港產韓流產物」,算是正合時候。

其實,ViuTV電視台亦仿效世界各地的「小台模式」,嚴控製作成本,不介意粗製濫造,但卻走「另類」及「小眾」路線,甚至乎專做「大台」沒有的節目,以「打遊擊」的方式針對「正規軍」,與「大台」進行競爭。此外,再加上近幾年香港社會事件的發酵,輿論上有一鼓「反大台」的風氣,更助長ViuTV之氣勢。其實ViuTV的「造星」方式成本極低,也沒有什麼新意,但由於時機及定位正確的關係,最終成功打造了一隊紅遍全港的男團樂隊。

還有,以ViuTV與背後大財團的關係,這「戰果」還被迅速擴大。細想之下,就算姜濤及Mirror本身不算太紅,亦理應可以穩袋該大財團某幾間公司的代言合約。這種善用系內集團作宣傳的方式算是「鐵索連舟」,一方面可同步推廣大財團旗下各類產品及服務,另一方面又可大幅增加姜濤及Mirror的曝光率;如此「綑綁式銷售」,自然是「一榮皆榮」。姜濤及Mirror的成功,是ViuTV的成功,也是背後大財團的成功;整個商業操作亦算十分聰明。

至於姜濤的歌藝不怎麼樣,其實也不是什麼出奇之事。回顧香港樂壇,大概70年後期才開始流行廣東歌,到80年代則大放異采。有趣的是,到了90年代初期,廣東歌的市場迅速澎漲,市場內亦出現了兩極化現象。一方面,某些新世代歌手所用到的唱歌技巧越來越高,歌曲越來越難唱。但另外又有一班歌手,是完全不懂得唱歌,但也照樣「大紅大紫」。

當然,每地區的文化傳播及娛樂事業發展,亦與該區的政經地位及形勢有關。回顧80至90年代,香港的文化傳播及娛樂事業發展蓬勃,出產了一大堆劣質產物仍能在亞洲區「走紅」;當時的情況與今時今日並不相同。

近日,陶傑狠批Mirror是虛火,更認為Mirror走紅是「一廂情願的政治情感投射」。陶傑的說法亦有其道理,香港市場太小,除非整個娛樂市場再次多元化起來,並成功把文化輸出。否則,由大財團旗下的小眾電視台,抄襲韓風而捧紅了一隊「男團」,不過是把社會資源高度集中的做法。如香港娛樂圈要再發展,一定要想辦法「走出去」。例如,如果Mirror想打進龐大的內地市場,又會否被香港歌迷嫌棄?此外,內地市場不能鼓吹「娘娘腔」,Mirror豈非要轉型做「健碩大叔」?只捧紅一隊主打「韓式娘娘腔」的「男團」,又豈能輕易打進內地及其他亞洲市場?萬一Mirror出現什麼問題,又會否反過來影響整個電視台及背後的大財團呢?

總括而言,姜濤及Mirror走紅,是「小電視台」利用了某些香港觀眾「一廂情願的政治情感投射」而取得的成功。此外,他們亦得到了電視台背後的大財團所支持而大幅擴大「戰果」。

但換句話來說,這亦不過是「資產高度集中」而進行「剝削」的商業行為;雖然可以使極少數人得到好處,但對整體市場的發展毫無裨益。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