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社會資源 方艙應轉型過渡房屋 文:姚潔凝

根據香港政府上月的新聞公告,現時有7個中央援建的方艙已交付和使用,另外亦有兩個將會落成,9個社區隔離設施合共提供約五萬個床位。隨着疫情的緩和,這些社區隔離設施大部分都處於空置狀態。筆者作為測量師,非常關注物業設施使用的效率,希望政府能平衡疫情備用和住屋需求,策略性地善用珍貴的社會資源。

根據房委會2022年5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6.1年,這個輪候時間已達回歸以來新高,亦為來屆政府的管治響起警號。房委會表示,現時約有147,500宗一般公屋申請,當中約97,700宗為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同時,香港大約有20萬人居住在劏房之中,我們可以估算,這20萬劏房人口,就正正是約15萬公屋的申請者。若香港政府要按夏寶龍主任所言告別劏房,就先要為這約15萬公屋申請者解決房屋問題。由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一年中,房委會為15800申請者編配了公屋,如要提供15萬所公屋單位,假設以現時不變的速度和公屋申請數目不變,即是要約九至十年才能把問題解決,情況並不理想。

在房地產管理學上,眾所周知,家電和喉管在運作中的住宅會有自我維護的效果,空置單位的老化程度比使用中的單位更快,把方艙繼續空置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既然現有五萬多個社區隔離床位空置在政府土地上,何不留撥備其中一萬個作為防疫之用,另撥出四萬個床位,編配給輪候公屋已超過五年的申請者,已經能解決若四份一公屋申請者的燃眉之急。方艙以過渡性房屋模式,由房委會直接管理,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短期措施,以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現時過渡性房屋由社會服務聯會轄下的慈善團體運作,地皮租期短,最多只能給予租戶暫住兩至三年。有些租戶反映,他們要搬離過渡性房屋也依依不捨,由於要遷就孩子上學,無奈之下亦要搬回巿區的劏房居住。

再者,興建一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平均成本已上升至$565,000,而一個永久的公屋單位,建築成本約為$65萬元,兩者的成本相差只有$85,000。規劃過渡性房屋約為三年,省卻的$85,000只能彌補規劃公屋需要十年的時間成本,尚未計其他的行政費用。倘若將來政府在精簡土地發展程序上獲得進展,這個縮短七年的時間成本變得不再重要。現時興建方倉只需數月至半年,政府真的是時候需要審視,終止興建過渡性房屋,把方艙改建成過渡性房屋,由房委會專門管理營運所有過渡性房屋及公屋,把中央和社會資源全力投放在興建公屋之上,才是既治標又治本的方法。

文:姚潔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畢業生、測量師、民主思路社區幹事、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兼測量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