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是萬靈丹 文:陳進雄

房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於香港及其他大城市中, 但近幾年忽然被受「特別關注」,由中央官員、香港政府至各大政黨都指出這是其中一個禍港根源,造成社會不穩。所以香港政府近年為了補鑊, 推出租管條例、以及最近的「共創明Teen」計劃, 前者天生殘缺, 幫不到什麼; 後者公關表演大於實際, 有違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的做事手法。

根據政府委任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報告指出, 在2021年估算超過22.6萬人居住於劏房, 有關數字還未計算居於工廠大廈內的劏房戶。如果數字準確實屬非常嚴重, 但問題不單如此, 香港還有一群寮屋居民, 屋住環境及生活狀況不比劏房好多少, 政府數據顯示約有二十多萬人, 簡單一算劏房加上寮屋人數超過四十萬, 同黃大仙區的總人口相約, 所以要解決基層人士的住屋問題, 不是收回高球場、改建舊建築物就可以解決, 我們需要大規模的土地開發方案才可照顧這些市民。

香港已經有大規模的土地供應方案, 如「明日大嶼」及「北都會區」, 但這些都要用數十年計才可成事, 遠水救不了近火。就算有奇蹟出現, 明天瞓醒香港多了一塊地, 也未必能解決基層人士的住屋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核心問題一直纏繞着香港 , 這就是香港政府財政收入結構。

香港政府長期使用高地價政策, 依賴賣地收入及相關的印花稅等支持政府財政營運。高地價政策誘使政府減少興建公營房屋, 同時間將私人樓價推高, 令到一般市民難以上車。

香港政府財政收入結構改革實在是刻不容緩, 期望政府可以擺脫依賴賣地收入, 發展多元化產業, 如醫藥科技、醫美、數碼娛樂產業、人工智能開發等, 刺激利得稅及薪俸稅收入, 亦可增加不同職業崗位, 有利基層就業, 從而擺脫貧窮。

另外可以考慮公私營合作建屋, 政府出地, 以招標方式給予私人發展商建屋, 這樣政府可以完全控制售價, 避免發展商推高樓價謀取暴利, 政府亦可以收取當中的利潤用諸於民。

政府處理高球場中弄得滿城風雨, 更不敢想像「明日大嶼」及「北都會區」中會發生什麼事, 對社會衝擊有多大。香港再不是一座孤獨的城市, 我們是大灣區的一部分, 是中國的一部分。思考政策時可以更大膽, 更有前瞻性, 只要是有利於民, 就應該放手去幹。

文:陳進雄

是一個香港智庫組織 民主思路理事。從事醫療科技行業多年。在2019及2021年參加地區選舉,期望可以為我們下一代帶來優質民主。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