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學生的國家歸屬感? 文:鄧家豪

5月25日,陳茂波出席「天主教學校教師日」時表示,教育除了要燃點學生的求知慾,也要建立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要實現以上目標,筆者認為除了投入更多資源,「先認知,再認同」,抓緊推行相關教育的核心精神與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建立學生對國家歸屬感欠了什麼?

有留意政治和經濟發展,應當知道國家的基建和生產力傲視國際,也是經濟持續發展和民生不斷進步的關鍵所在。雖然基建工程經濟效益龐大,長遠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但由於需要龐大資本,而且回本期長,沒有長遠規劃和強大執行力的政府,單靠民間往往難以吸引投資發展良好基建。我國由於政治體系先進,故能有效地發展重要的關鍵基礎建設,對內聯通城市,對外聯通重要國家合作伙伴,建立長期有利民生和商界的交通及運輸網路,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

除了值得驕傲的基礎建設實力,我國由大量高質素工程人員、工人和生產設備所承托的強大的生產力,則是保障人民生活與國家安全的重要經濟基礎,是我國在風雲詭譎的國際經濟大環境生存的重要後盾與貿易利器。

然而,由於香港以服務和金融業為經濟核心,市民大眾甚至課本都側重論述服務業和金融業對經濟的重要性。如家長及老師對國家經濟結構一竅不通,甚至錯把城市發展與國家經濟混為一談,自然無法了解國家的核心實力,也無法令學生和年輕一代為國家成就而深深自豪。

Untitiled
Untitiled

認知:打好根底 教育才到位

不少宣傳國家的影片和資料都著重推廣國家級別的亮麗成績,長期在香港生活的學生由於缺乏「國家經濟」概念,故此對這些驕人的成就和人類貢獻一知半解,宣傳效果減弱。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然不懂欣賞國家優勢。故此,筆者認為必須持續簡明扼要灌輸學生「國家經濟」知識,令他們明白一些最基本的國際發展邏輯,了解道服務和金融深繫基建和生產力,才能令他們明白國家的強大和我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幫助學生了解國家政治制度優勢,方能使他們明瞭一國兩制的珍貴。

認同:發揮朋輩效應

要令學生認同民族,產生國家歸屬感,朋輩效應將發揮關鍵作用。參加單向的講座,閱讀略欠溫度的文字圖片,比不上認識一個認同國家的朋友。教育局和民青局積極舉辦交流團和考察團,領香港學生以行動認識國家是關鍵一步。筆者認為交流團和考察團的最大價值之一是令內地學生和香港學生有機會緊密接觸,發展友誼。單次或斷續的交流活動創造了學生認識彼此的機會,但有效推進兩地學生持續聯絡,攜手學習成長,才是交流活動成功的標竿。要幫助學生走出偏頗的網路資訊迷陣,細水長流的互動交流將是最佳出路。

建立香港學生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關係香港如何更有效貢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筆者期望香港學生能「先認知,再認同」,了解國情,發揮所能,乘國家大船,揚帆美好青春。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