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承認任內驚濤駭浪  文:文 武

特首林鄭月娥昨(9日)出席任內最後一次立法會答問大會,為自己作離任前的感言。她在開場白發言中指出,過去5年「驚濤駭浪」,香港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嚴峻挑戰。對於林鄭任內5年的表現,社會各界的感受不一,評價各異。香港在過去5年經歷了巨大的痛苦,也發生了劇烈的變革,經過5年的劇痛,林鄭在自我總結中缺少必要的反省,但香港社會仍應該從林鄭身上汲取很多教訓,思考如何走好未來的路。

林鄭5的任期用「驚濤駭浪」來形容並不為過,不論是2019年的修例風波及其後的黑暴動亂,還是連續兩年多的世紀大疫情,都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驚濤駭浪」。有些人認為,林鄭遇上這兩次重大危機,屬於不幸,無論是由誰當特首,都是會巨大的考驗,不能將其中的功過得失都算在林鄭身上。

不過,任內出現的重大危機,就像是對特首的考試,成績如何,正是評價特首功過的客觀依據。而且,這些危機又何發展,是轉危為機,還是進一步惡化,與特首當時的決策就有重大關係,又怎能只用「不幸」作為含糊總結呢?

以2019年的修例風波為例。修例風波之所以由陳同佳台灣殺人潛逃案,逐步演變成香港行政立法的一次對決性的政治較量,再變成一次外國政治勢力插手之下的「顏色革命」,這不能說與特首的決策完全無關。

特首在於缺乏對時局正確判斷,在內誤判了香港政治形勢,在外則未能就台灣政局、中美關係作出正確的研判,以致於一錯再錯,而且一錯到底,最終全盤皆輸,如果不是中央果斷出手,收拾殘局,後果無法想象。

林鄭對時局的誤判,其一在於對香港政治格局的誤判。在她上任之前,香港內部的政治內鬥已經持續了十年以上,自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開始,這種政治內鬥已經出現重大轉變,由原本以議會內的鬥爭為主,擴散至議會內和街頭運動同時存在,由溫和泛民主導轉變為激進勇武勢力抬頭,到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宣誓風波,「港獨」勢力公然搶佔立法會議席,與此同時,香港本地的反對派勢力,與台灣及海外政治勢力的勾結更趨明顯。

但林鄭上台之後,目睹香港政治上出現的這一亂局,卻錯誤地認為,反對派中大部分人仍是「愛港」的,透過溝通、接觸,甚至滿足他們的一些訴求,就可以修補關係,促成所謂「大和解」。與此同時,她又過度輕視「港獨」、激進勢力,甚至認為是「偽命題」,坐視不理,使其坐大成勢。事實證明,正是因為林鄭對香港政局的誤判,才是導致後來形勢急轉直下的主要原因。
其二是對台灣政局發展出現誤判。陳同佳案發生後,林鄭還以為可借用這一事件,利用市民對死者及其家屬的同情,一舉完成修訂《逃犯條例》,卻未料到,當時正好處於台灣大選的敏感期,原本勢危的蔡英文,正好利用了林鄭為她創造的這一機會,挑起對「一國兩制」不信任的議題,讓香港的修例變成蔡英文的助選工具。

其三是對國際變局、中美關係發展出現誤判。林鄭上任之後,國際形勢出現重大變化,其中一個重大的變化是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第二是2017年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這兩個事件導致整個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由全球化時代,走向逆全球化,特朗普更在2018年向中國發起貿易戰,中美關係急劇惡化。如果林鄭當初能對國際變局作出準確評判,大概不會在內部形勢急速惡化之下,外部勢力虎視眈眈之時,仍然一意孤行,堅持修例,讓這一本地的政治風波,演變為一次外部勢力插手的「顏色革命」。

任期內出現「驚濤駭浪」不假,但並不能因為風浪巨大,就忽略個人在這一歷史事件中的關鍵作用。風浪對於政治家來說,無異於一次重大的考試,如能準確把握時局,作出正確的決策,則可以在風浪中建功立業,化險為夷,樹立個人威望,如果未能準確判斷時局,還要步步犯錯,則只能鑄成大錯。

2019年的修例風波和黑暴動亂,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嚴峻的挑戰,最大的危機,之所以最終能止暴制亂,由亂入治,化險為夷,全仗中央果斷出手,製定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在外切斷外國政治勢力的黑手,在內阻絕反中亂港勢力的政治滲透,確立「愛國者治港」原則。

林鄭認為,她在卸任之時,「可以大膽說一句,我已交出一張無愧於自己的成績表,亦為我42年的公務生涯畫上完整句號。」從她這一句對自己5年任期的總結,似乎看不到她對自己政治上的誤判,有多少反省。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林鄭5年任期內的治亂得失,不只為她個人功過作總結,更值得後來者總結經驗,盡責履職,走好未來的路。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