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博物館館藏展品和展板內容  文:朱家健

香港科學館將對現有館藏進行再設計工程,連同過去數年太空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分別在逐步擴充更新展品,以及香港藝術館在重組裝修,公營博物館仍有與「歷史系」有關的博物館待「換血」,其中,香港歷史博物館將於三年內完成更新,期待一番新景象。香港公營博物館或展廳,除了部分紀律部隊和大學營運的博物館外,大部分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其中,「歷史系」,除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還包括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葛亮洪號滅火輪展覽館、羅屋民俗館和茶具文物館等,然而,因歷史和現實原因,康文署確有必要檢視「歷史系」公營博物館和館藏、展覽導言和介紹等,以更真實反映史實。

公營博物館都沿用回歸前的展品、設計、排序,部分序言或館藏展品介紹是由英文原文翻譯成中文,而部分展廳和展品的排序都是有故事性質,有先後次序貫通,譬如說,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廳「香港故事」是訴說香港石器時代至「開埠」,再由鴉片戰爭到「英治時代」殖民,再是二戰淪陷到重光,而回歸後只是蜻蜓點水的草草介紹;而香港海防博物館也有類似介紹,而較多篇幅在鴉片戰爭、英殖防衛和日佔淪陷。

其實,若果公營博物館沿用回歸前的展品,在政治上和歷史上均有瑕疵,首先,大部分均是以英文思考書寫、再翻譯,或與原本的中文文化世界脫節,很簡單,若用中文閱讀《西遊記》與用英文閱讀《西遊記》的英文譯本的韻味難免有所變質;此外,英國殖民時期,負責博物館工作和管理的都是洋高官或親英的文官,其撰寫或編排館藏、甚至是挑選館藏,難免會「隱惡揚善」,或美化歌頌英國人殖民的政績,放大歷任港督的所謂貢獻,並只輕輕帶過鴉片戰爭的禍害和侵略,避重就輕,把英國管治作中心主軸。簡單而言,從「殖民者」/「侵略者」和「被殖民者」/「被侵略者」看歷史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這並不是有色眼鏡,或觀點與角度,而是侵略者及其後裔或擁護者,總會千方百計透過「控制歷史」來說故事,難聽點是說謊甚至是篡改歷史,誰也希望管治流芳百世,而不是像殖民政府般惹來遺臭萬年的唾罵。

部分英聯邦國家或前殖民地均在脫離前宗主國後,大幅度重寫歷史,以及重新設計博物館的館藏。因為博物館理應是歷史的真實紀錄,反映該地方的人和事曾發生的遭遇,而不是替前朝殖民政府辯護的工具。歷史是不會說謊的,但個別設計者則很難說,或會巧妙地美化或遺漏重大事件或細節。最容易識破這些小把戲,便是博物館對侵略戰爭和殖民史的陳述,回歸後的公營博物館再也沒有需要為英殖的醜惡掩飾遮蔽。

文 :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