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安倍的正正是安倍經濟學 文:悠然

現在還有人記得安倍經濟學嗎?

2012年,安倍第二次擔任首相,為挽救日本沉寂多年的經濟困局,提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特別是以「三支箭」為核心的陳述,非常易記和形象,當時各大傳媒都大吹特吹,筆者在當年已寫過文章介紹,結論是「在內有人口老化使市場萎縮、創新乏力,外有中韓在產業夾擊,日本想通過財技去扭轉困局是緣木求魚,安倍經濟學這個名字可能比安倍在位的時間更長,但結果都是作用全無,浪得虛名。」

十年過去,上面的判斷除了對安倍政權的壽命估計過短外,其餘都是說中了。

安倍所謂的三支箭就是:
第一, 大規模量化寬鬆(印錢);
第二, 擴大國家財政支出(花錢);
第三, 第三促進民間投資(花錢)。

具體措施:2%的通脹目標、降低匯率、調高消費稅、無限制量化寬鬆政策、通過日本銀行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公共事業國債並且長期持有、負銀行貼現率、修改日本銀行法、激勵地方小經濟圈再生、大規模公共投資……

表面眼花繚亂,實際可以一句話概括:借錢、花錢、再借錢,再花錢。

安倍經濟學建立在許多脫離實際的假設,如降低日元匯率會讓出口大漲,而出口大漲會帶動出口企業利潤增加,出口企業要麼把利潤分給員工,員工消費,會帶動日本經濟了。但實際情況是降低日元匯率確實使出口企業利潤增加,但這些企業把錢儲起來,不派給員工,也不投資。

安倍經濟學是走了一條飲鴆止渴的路,日本人需要的是在人口老化、中韓夾擊的前提下,制定其產業政策,善用日本優質的人口,而不是單單印錢花錢。

到了2014年,安倍經濟學已經失敗,如扣除消費稅率的提高和日元的貶值,日本通脹基本為零,遠達不到日本央行在2015年4月之前把通脹提高到2%的目標。

安倍長期執政,結果是一方面日股因印錢而大升,另一方面是改革勞工制度使更多日本人成為非正社員(即成了派遣工),於是貧富懸殊日漸拉大,年青人/婦女貧困問題尤其嚴重。今年3月23日,日經中文網以「日本超1成年輕女性曾遭遇「月經貧困」為題,報導日本女性因經濟方面的原因等而在購買衛生棉上遇到過困難的女性達到8.1%。在29歲以下人群中,該比例超過12%,年輕女性的這一問題更為突出。

好,我們回到安倍之死的問題,據《週刊文春》近日的追蹤報導,疑凶山上徹也的身世相當悲慘。山上原來家境富裕,但父親於他5歲那年突然去世,母親為了沖淡對父親的思念,投身於統一教,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頻頻捐款,把遺產揮霍一空,破產收場。

山上一家的生活就此陷入困境,兄妹們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而成績優異的山上也無法像父兄那樣就讀名牌大學,母親的捐助邪教無度,山上連大專也沒能讀完就被迫輟學。更慘的是,山上的哥哥疾病纏身,長期接受治療,然而母親的作為讓家中負債累累,最終哥哥不堪重負,自殺身亡。受此影響,山上本人在自衛隊服役期間也試圖自殺未遂。

山上的悲劇既是母親走入邪教的原因所致,但也是日本年青人沒有出路、貧窮問題嚴重的結果,下層失意者的憤怒最終刺向政策的決策人,這是整個事件最值得重視、深思的地方。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