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的技術性失誤  文 : 黃盛

(互聯網)
(互聯網)

首先,我相信不少香港市民都同意泛民的一些政治主張,否則不可能有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這是個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近年建制派亦開始多搞遊行抗議的動作,但與泛民(+本土)的遊行抗議人數相比,兩者懸殊﹔兼且,參與泛民遊行抗議活動的市民大多是年青人,參與建制派遊行抗議活動的則大多是大叔大媽,也是一個有趣的現像。

這裡涉及到很多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在當前兩制的規範下,如何是爭取香港市民認同的政治主張的較佳及有效方法﹖

換句話說,不能只談理念,以至有時被自己的熱情衝昏了頭腦。既然事關政治操作,可以不談技術乎?

從1921年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搞政治已經搞了近100年,泛民有沒有嚴肅地思考過這個事實?我認為沒有。

如果泛民認真地思考一下這個事實,不難得出對方是政治老手的結論。在這個事實面前,泛民缺乏的是一點「謙虛」;換句話說,就是低估對手,高估自己,因而策略上不斷出錯,從而落得如今的局面。結果輸的是香港。

泛民同時要思考的是﹕在兩制的較量中,他們(以至港人)的目標是什麼﹖

我恐怕他們的思考方式大都以香港為中心,因而在略具優勢的情況下走錯了很多步棋。正因為泛民以香港為中心,因此只能維持守勢。「結束一黨專政」﹑「平反六四」等都是無關痛癢的口號,即在兩制的對峙中不起任何實質性的作用。當然,中央亦以黨的權力為中心來思考香港的「發展問題」,同樣有很多口號治港的現像,譬如「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之類的空口號。問題是「好」字所指為何?財富?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本文以泛民為討論對像,有關後者的種種暫不論述。)

就歷史而言,共產黨慣於打消耗戰也是事實。國共時期,國民黨就是這樣被消耗掉的。自回歸以來,泛民動作頻頻,消耗掉港人的精力,以至意願,也是一個事實。譬如七一遊行人數,從2003年起至今(2018),無論用主辦方的數字還是用警方的估算,香港市民的參與人數基本上一直下滑。這是明顯不過的「被消耗」現像。

按今日的正規重量級拳賽標準,重要賽事通常打12回合。香港回歸中國(代表中國出賽的是黨中央!)滿20年了,在兩制的較量中,算是打到哪一個回合?

順便說說,1892年09月07日,金・科比特(Jim Corbett)在第21回合擊倒對手約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這場比賽按照「昆斯貝理侯爵規則」進行,屬徒手拳擊(即不戴拳套),預算打75個回合!

在長回合數的較量中,消耗戰更具勝算。泛民思考過反消耗戰的策略嗎?顯然沒有。

總的來說,中央政府是一個類似泰臣的拳手,身材魁梧,論磅數比你重﹑論身高比你高﹑論臂長比你長,泛民有跨越距離(即埋身!)的技術嗎﹖

用拳擊為例,僅作類比,不是說泛民與中央必須以擊倒對方為目標。

重心是技術,泛民與中央對陣的技術,目的是改良社會制度,不是打倒對手!

文 : 黃盛

香港出生。八十年代起步,往日本﹑加拿大﹑波蘭﹑德國等地跑了一圈,2013年回返香港。學研社成員。著作有《飛越愛麗絲﹕邏輯﹑語言和哲學》及《批判香港》兩書。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