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MBA系列:如何演譯供求關係? 文:寒柏

經濟學上的供求關係,似乎是千古不變定律。簡單來說,供應越多,需求越少,則價格越見便宜。反過來說,供應越少,需求越多,則價格會越來越貴。西方經濟學還把這個既念,以兩條斜線相交表達出來,並繪製成圖畫。原理上,價錢越貴,需求越少,所以代表需求的斜線向下傾斜。供應則會循價錢上升而增加,所以其斜線向上。

此外,只要有任何影響需求及供應的因素改變,斜線也會生出變化。當代經濟學,多以這供求理論作為入門基礎,好讓學生先熱身後,才進入自由經濟學說的世界。

那麼,如此簡單的供求道理,有何「洗腦」之嫌?到底又有何不妥呢?

當世經濟學,以英國及美國為重心,所談及的供求,英文卻是以Demand & Supply表述,即先談需求,後講供應,中國人完全相反。先後次序有什麼問題?如果單純是這個表述,極其量只能代表則重點之不同。或許,中國人比較重視生產,英美文化則相對重視消費罷了。

可是,一般經濟學課裡,都會在教導這些簡單的思考模型後,再問學生一些生活化的試題。例如,如果你今天賣一個飯盒出去,食物成本是10元,食物盒及餐具是2元的話,你會如何定價?學生以直覺思維去想,自然是把成本加起來,即一共12元,再計算一個自己想賺多少的價格。較聰明的學生,或許也會參考競爭對手的價格,或考慮學生的負擔能力等等。但無論如何,大前提是不能比成本12元少。

當然,標準答案並不是這回事。以供求模型來推論的話,一件產品的定價,絕不會只取決於其成本多少,而是在乎需求及供應的關係。簡單來說,就算那個飯盒的成本是12元,若需求不足,最終價格是可以比12元還要低的。以上的想法非常合理,甚至乎會教初學者有所領悟。可是,在課堂裡或課本上反覆陳述這個要點,把重心由供應轉移至需求之上,其實亦不無「洗腦」之嫌。

當世美國的消費市場龐大,需求強勁,議價能力十分高。天下間的商家,都希望把產品賣到西方國家,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我們以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描述世界,以供求理論推演,自然會得出結論:原來「定價權」並不在供應商手裡,商品的成本也不一定會影響價格。反而市場需求也很重要,一切還是由供求決定。以這供求模型來論述,就可以潛移默化的把大家的視線,都由成本轉移至需求之上。

無論如何,美國仍算是「世界一哥」;西方經濟學談及供求時以需求行先,其「潛台詞」自然是:「定價權從不在生產國手裡,應該交由市場決定」。所謂的「市場決定」,即交由「美國市場決定」。換句話來說,即由美國話事,美國人說了算。

此外,供求關係的表述,仍有不少「洗腦」的嫌疑,下回再談。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