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對「通關」的「認知障礙」 文:寒柏

疫情爆發至今已超過兩年,港人希望盡快與內地「通關」。此外,單看坊間輿論的風向,已可知道香港商界亦急需要「通關」。

這兩年以來,很多政經界的權威、代表及時評人都不斷預估「通關」的時間表。大家還記得以下的說法嗎?

為何這兩年多以來的估計都「落空」呢?由於這些猜測,只作政治層面上的穿鑿附會,說起來很「動聽」,但在實際層面上卻十分武斷。

在內地「動態清零」政策尚算成功的情況下,中央又怎會因為一些政治事件而宣布「與病毒共存」呢?在防疫成功的形勢下,又為何要宣布「棄守」呢?為了「回歸25周年」?為了「冬奧」?為了一個慶典,值得讓14億同胞犯險嗎?

「通關」的主要考慮點,始終在疫情方面。暫時,港府尚未能成功控制好疫情,亦沒有做好病毒追蹤的工作。除非內地新研發的疫苗及特效藥被證明有效,病毒的致命及重症率大幅回落,或新變種的死亡率再下降,後遺症的比重又越來越輕微,否則內地與香港又豈會在短時間內「通關」?

現時,香港商界為了「通關」,早已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或許,資本家絕對有辦法可影響香港坊間的輿論。就算要全港市民都站在要求「通關」的一方也非什麼難事。

但這兩年時間卻證明,就算香港的輿論一面倒,也無法改變「動態清零」的政策,亦不可能「倒逼」中央決定兩地「通關」。

值得香港商界留意的是,儘管我們自稱為「國際城市」,但香港真正依賴的是內地經濟。無論是股市、樓市、金融業、保險業、旅遊業、酒店業、飲食業及零售業等等,香港都極度依賴內地。另一邊廂,為何西方資本要來香港呢?還不是為了要多做內地人的生意?

我們真正急需的是與內地「通關」,而非「通外關」,更不是與歐美諸國一起「與病毒共存」。現時,香港有多少名歐美人?才不足6萬人而已。為了少數留在香港的歐美人之便利,便要全港740萬人及全國14億人犯險?這說得過去嗎?

反之,既然歐美諸國的資本來港,始終都是想多做內地人的生意。只要內地堅守「動態清零」的政策,歐美人要去內地的話,始終躲不過內地的隔離險疫政策。

現時,香港政府企圖做「中間派」,既不能做到「動態清零」,又不敢明目張膽的奉行「與病毒共存」。因此,外國來港的旅客要隔離險疫;香港返內地亦依然要再做隔離險疫。對歐美旅客來說,這種「雙隔離」的玩法當然十分麻煩。

因此,香港商界裡便有人提出「先通外關」一說。如此一來,香港起碼與新加坡看齊。但大家又要想,「先通外關」確實可以為歐美商人提供便利,但他們來到香港後,卻無法自由進出內地,對外商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與內地「通關」才是首當要務。香港實際上是一個進出內地的「港口」,算是「第一道防線」。如要實現兩地「通關」,香港在防疫措施上理應比內地各省市更嚴格,並能夠成功嚴防海外輸入,才可讓內地政府放心。香港商界有否從內地的角度去想清楚,既然香港是一個「華洋匯集」的大都會,其關口檢疫及防疫措施等,又豈能如此馬虎?

最後,香港商界的朋友們亦不妨想清楚,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年代,外國商人根本不必經常來港,都能處理好香港的業務。為何外商在「通關」事宜之上,要不斷對我們施壓?這種「借刀殺人」的小把戲,實是屢見不鮮!

文:寒柏

學研社成員,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