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防疫政策缺乏「人性化」,又怎能贏取民心和帶動經濟振興 文:謝悅漢

香港受疫情衝擊和困擾已有兩年多,不知何時才見曙光,現今推行「3+4」,又表示會考慮「0+7」或其他方案,然後部分高官表示,仍要看疫情變化和染病者數據,然後又諮詢各界人士意見,方會有最終決定。

最近香港田徑總會宣布,取消原計劃在11月舉行的渣打香港馬拉松賽事,令無數本地及海外参賽者感到失望,因為這個國際賽事巳舉辦多年,印象已深入民心,而舉辦一場國際賽事,是動員無數人力,物力和資金,成功的國際賽事,可帶動經濟興旺,和提升香港聲譽和形象。

另外,今早看到作家張翠容文章「疫情下人生遺憾」,她寫出女兒的孝心和悲痛之情,「母親抵抗力弱,確診後久久不能康復,中秋後再度入院,最後跨不過這道難關,最難過是由於防疫措施的限制,在她面對生關死劫時,作為女兒的我,無法在旁服侍,陪她走完人生最後幾天,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看完這篇感人文章,令人心酸落淚。

據知香港公立醫院因疫情關係,對探訪者設重重關卡,即使病危人士在最後關頭,仍不放鬆家人探訪和逗留時間,最後令病人離世前,家人無法見到最後一面,彼此陰陽相隔,抱撼終生。只因張翠容是知名作家,才可將這「殘忍事實」公諸於世,而在過去兩年多因病離世的病人以千計,多少家屬悲痛情懷和心聲,又有誰知?

疫情發生前,每日深港兩地往來人數是以萬計,現今分隔兩地如牛郎織女,不論就學,就業,探親,取藥,見醫生,甚至生離死别,和去拜祭都受到種種限制,請問民情民怨有誰知?有誰憐?

政府應視通關為頭等大事去處理,因為對外防寬通關,方便商界人士往來,有助吸引精英及人才來港工作,促進經濟興旺。對內放寬入境限制,令北水大量來港,带動商業繁榮,成為中小企「救命水」,更毋須說上述問題得以解決。

所以政府不能因官僚處事方式,缺乏「人性化」去處理和化解市民心結,以及必須「科學化」去簡化檢測和申報要求,令通關和隔離方便快㨗。特首和高官們必須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切以人民為本的政府,方受人民愛戴歡迎。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