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樓疫災凸顯覓地建屋人人有責 文:文瑜

本港第四波疫情不僅壓不下去,更是越演越烈,油麻地一帶的舊樓成為全港重災區。當區舊樓都是日久失修,衞生環境惡劣,龍蛇混雜,多公用設施,有專家視察過舊樓的胡亂接駁的喉管之後,認為已經是「死症」,無得救。

香港其實很多舊樓。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香港50年以上的樓宇數目超過7,000幢。大部分都是劏房林立,管理差劣甚至毫無管理,部分可謂「人間煉獄」。去年年底發生造成8死10傷的大火,同樣是油麻地的唐樓。舊樓多固然是歷史問題,但香港城市更新一直緩慢,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無論是大火還是疫情,都告訴我們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不解決、城市更新不提速,最終只會全民埋單,所有市民都要承受由此帶來的惡果。因此,加快覓地建屋,實在應該是全民責任,如何落實這個全民責任,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由此,我不禁想起早前「香港我哋家有限公司」主席王兟建議的「創新共私營合作」計劃發展明日大嶼,籌集1.1萬億元,當中1,000億元是公司股本,25%由一間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募集,餘下75%由750萬香港市民一人一股持有。計劃當然仍有疑點,例如未詳細解釋75%股本的錢從何來。但計劃最有新意的地方,是讓全民有機會將香港的覓地建屋計劃與自己的利益聯繫起來,讓市民多一點「肉緊」。

一直以來,香港覓地建屋進程緩慢,數以千計的舊樓不能及時拆卸重建,歸根到底是因為人心不齊,有樓者覺得房屋問題與我無關,樂得為自己貼上反填海、保護環境的標籤;棲身劏房者即使心急發展,但奈何話語權有限。因此,即使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早就積重難返,但卻一直拉牛上樹,龜速推進。

但今天社區舊樓劏房成為疫情重災區,是會把這種痛擴散到全社會,因為人是流動的,哪怕你是住宅豪宅區,只要香港疫情一日不受控,大家都深受其害。細心一想,這正好反映阻礙覓地建屋進程會令全港受害,沒有人可以逃脫。

疫情也好、土地房屋也好,香港人都是同舟共濟,一人一股,正好反映這種精神。從這一點來說,原來疫情可以啟發我們找到香港再出發的關鍵所在。

文:文瑜

資深新聞工作者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