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等教育界史上最大規模罷工的啟示 文:鄧家豪

十萬英國大學教職員罷工

上周四(24日),來自150間英國大學,約十萬名教職員發起為期三天的罷工,抗議薪酬過低、工作量過重及所簽訂合約缺乏保障。此次罷工為英國高等教育界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涉及全英大部分大學。

參加罷工的大學講師抗議大學薪酬不合理,即使班上學生增加,校方也不加薪或提升福利。也有大學講師認為工時過長,工作壓力巨大,但工資福利不成正比。有傳媒訪問其中一位參與罷工的教職員,他表示學生要支付的學費大幅增加,然而他們卻無法獲得應有的照顧,教學質素因為師生比例過大而低落。除了教職員罷工示威,也有學生參加以支持講師,同時增取自己的權益,希望大學給予教職員應有待遇,以提供學生應有的教學質量。

節省教學人員開支 教學質素下降

1998年前,英國公立大學的全日制學生,只要是英國公民,無須繳付學費。其後,英國政府推行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為大學收取學費設置上限並開始收費。時至今日,申請學貸的英國本地學生畢業時承擔約五萬多英鎊本金連利息的債項。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對大學向國際生收取多少學費並不設限,校方自行決定。學生繳付為數不少的學費,對大學大力「節流」自然更加不滿,認為大學管理層只為財務報表負責,唯利是圖,罔顧學生利益。

英國150間大學是否都因為財政壓力而節省教學人員薪酬,導致教學質素下降?筆者認為「重研輕教」的高等教育風氣也是主因之一,今次英國高等院校大罷工對高等教育的「重研輕教」之風當頭棒喝。

重研輕教的高等教育

國際知名的大學排名榜都會把大學的學術聲譽納入重要的計分項目,大學所屬學者發表論文的數量及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乃重要參考數據。大學重視排名,指派下屬教授及學者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必定與發表論文數量連成一氣。大學教授要保持論文質量並重,自然無法兼顧大量教務,大學便聘用全職或兼職講師負責教學。

大學致力招募研究人才,全力增加「論文產能」,制定發展策略時容易忽略教學人員的需要及工作壓力,最後影響教學質素。部分大學其實並非因缺乏資源而「輕教」,而是從本質漠視教學,只傾力研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大學乃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科研中心,致力研究工作,當然無可厚非。然而,大學輕視教育職能,不重視教學,實非社會發展之福。

重視大學的教學職能

數年前,有報道指香港的大專院校有一班「流浪講師」,是大學的兼職教員。他們肩負不少重要教學工作,缺乏教學支援,也沒有相應的薪酬和待遇。若大學的教授及講師也均難以專注教學,大學作育英才的能力必定大打折扣。

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針對760間亞洲大學的2023年度亞洲大學排名榜,香港9所大學上榜,是世界頂尖大學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然而,多所香港院校於「僱主評價」(Employer Reputation)成績下跌,反映部分僱主對畢業生的評價轉差。由此可見,大學持續提升學生質素,裝備其發展事業,依然任重道遠。筆者期望香港的大學於科研領域大放異彩之餘,能兼顧育德化人之責,為學生和社會的長遠福祉勵精圖治,以發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崇高精神。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