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後四日也賴疫苗身上? 文:吳桐山

接連出現有長期病患的長者接種疫苗後死亡的消息,表面看真的會嚇人一跳。連續幾日都有人打疫苗後希望,如果單單以過去一星期計,打疫苗之後死亡的人比染上新冠後死亡的人還多,那豈不是兩害取其重?

在此要普及一點基本邏輯。兩件事先後出現,不代表前者一定是導致後者出現的原因。因此,打疫苗後死亡,不代表是疫苗致死。只是觀感上不好罷了,但觀感不等於科學。

執筆時最新一個案例,一名年約71歲的男子於私家診所接種科興疫苗後,到聯合醫院急症室求醫,惟未及轉送病房已不治。早前五旬婦打科興4日後中風亡。類似這種案例,死者打完疫苗已三數日,按道理不應該被歸類為疫苗的副作用,專家指疫苗副作用一般在48小時內出現。

大家要知道,香港優先接種疫苗的以長者為主。人的年紀越大,死亡率越高,至於死亡的原因,甚麼原因都有,例如上文的五旬婦就是因為中風。現時沒有證據證明接種疫苗會導致中風。每天接種的人數以萬計,在這麼多人裏面,碰巧有人在接種幾日內發病,不足為奇,純粹是一個概率問題。

如果這樣都要不分原因全部怪罪在疫苗身上,那麼為何不怪罪在吃飯、呼吸身上呢?何不統計一下,每日都有多少人在吃飯之後死亡?又有多少人在呼吸之後死亡?那是不是意味着吃飯、呼吸會致死?絕對不是!因此,每天的報道,說某人接種疫苗後死亡,事實陳述上沒有錯,但其實有一點兒誤導,因為讀者會想當然地認為——哦,這就是疫苗致死!

不過從接種策略而言,特區政府的確有必要修改現行長者優先的策略。首先,長者死亡率本身較高,讓長者先接種,難免會出現較多的接種後死亡事件,會嚇到其他人不敢接種。其次,從接種效益而言,年輕人的活動範圍,每天接觸的人遠較長者多,傳染風險也更大。

香港現時單日新增新冠病例已經回落到低雙位數甚至單位數,按照專家解讀,如果整個社會廣泛傳播,那就應該先給長者接種,因為保命要緊;但如果是傳播受控,那就應該給傳染機會高的年輕人先接種,確保疫情持續受控甚至清零。因此,特區政府應該馬上修改接種策略,最大限度可以推行長者和年輕人雙線推進的接種策略,讓長者去私家醫生接種,年輕人集中去接種中心接種,才能加快接種的速度。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