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仍反覆“動態清零”應繼續 文:楊莉珊

香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個案高位回落,但首季度GDP收縮4%,是否應該放緩抗疫措施的聲音又起。政府卻在西環邨的強制檢測行動中發現22宗病毒陽性檢測個案,稍稍放緩的社會又再度緊張起來。

國際輿論就應該如何防疫早有相互矛盾的聲音,雖有聲音倡導」與病毒共存」,但中央政府近日重申,“動態清零”不容質疑。香港雖然疫情漸見受控,但西環邨的新聞告訴我們:疫情仍在反覆階段,根本問題」未解決」,應該堅定跟隨國家嚴格抗疫的標準,才可望爭取早日全面抗疫勝利。事實上,世衛組織和多國衛生專家一再警告全球抗疫形勢不容樂觀,貿然放棄嚴格的防疫措施,可能導致疫情高峰捲土重來。

筆者與所有港人一樣,無論工作、社交、生活都受到疫情影響,明白很多防疫措施確實帶來不便甚至讓人身心疲憊。但我們要知道,香港的疫情可以迅速從第五波的高位回落並受控,除了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援外,主要就受益於這些防疫措施。在疫情可以被完全消滅或者控制之前,嚴格的防疫措施必不可少,否則將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

全球抗疫三年,世衛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有約1490萬人死亡,幾乎是兩個香港的人口。死亡個案除了來自公共衛生條件較差的發展中國家,相當一部分來自抱持與病毒共存的所謂先進國家,而且當中極大部分死亡者是抵抗力較弱的老幼病患。香港第五波也有相當數量的長者面臨不幸,慘痛的代價應讓我們嚴正對待疫情,儘管對抗疫政策有各種聲音,但特區政府應該從第五波吸取教訓,堅定」動態清零」的原則,因為這是政府對生命的尊重。

我們應看看國家為何堅持」動態清零」不可動搖,也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且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加上地區發展不均,醫療條件不一,如果不堅持“動態清零”,復旦專家在國際期刊的研究指出,若中國選擇與病毒共存,感染人數可能超過1.1億人,恐怕要付出150多萬條生命,對兒童造成的長期影響更是不可估量。我們都看得到“動態清零”難度極高,代價極大,但在挽救眾多生命面前,恐怕不容議價。躺平抗疫的政府最輕鬆,但卻是最不尊重生命的政府。

回看香港,多個行業遭受疫情重創,政府在防疫開支方面也持續暴增,尋找經濟復甦之路確實十分關鍵,但一切都應該建基於嚴控疫情的基礎上。香港同樣也在老齡化社會,第五波的慘痛代價仍歷歷在目,雖有中央政府強援在側,但這並不是香港可以輕疏疫情的理由,唯有堅持與國家共同勇闖」動態清零」的道路,才可確保社會盡快在疫情中走出來,兩地一旦通關,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才有希望。

文: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