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潮的啟示 文 : 寒柏

記得,80至90年代初,香港爆發了「移民潮」,昔日的情況,仍是歷歷在目。想不到三十多年後,歷史又再次重演。

有某些朋友,儘管本身對中國及香港的前景皆有信心,但仍對「移民潮」表示十分憂慮,認為人才流失的情況如太嚴重,亦會動搖經濟。當然,亦有一些朋友其實只是以「政見」來批判事情,不斷詆毀某些打算移民的朋友,認為移民西方注定沒有出路。筆者則相信,每一位朋友的情況也不一樣,某些人可能真的適合移民也未可知。西方國家當然歧視華人,但港人到中國大陸亦不見得有特別優勢。既然香港的經濟已走下坡,大家自求多福,各謀出路,亦無可厚非。既然朋友決意要走,何不衷心祝福他們呢?反正他們留在香港也不開心,出去闖出一片新天地不好嗎?筆者認為,對於有意離開的朋友,我們更應該狠狠的「送他們一程」!

反而,本港爆發「移民潮」,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卻有不少啟示:

1.如果把「移民潮」當做一個「搶人才」和「搶資金」的遊戲,香港的最大的「敵人」是誰?甚麼人在落井下石,鼓勵港人移民?居然是英國政府!

2.倫敦在脫歐之前,仗着昔日英鎊之餘威及舊有金融制度的確立,在過去大約20年,依然成為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此外,英國的旅遊及外勞工作政策相對寬鬆,在脫歐之前,亦能夠成為歐洲其中一個科研中心,很多企業都把總部設在倫敦。筆者有朋友曾在倫敦工作,認為除了政策配合之外,當地企業對聘用外勞的態度都十分開放。筆者朋友從事企業分析及相關電腦資訊工作,團隊中有七成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勞。由此可見,英國直至在脫歐前,在吸納外地資金及人才方面,都做得比較成功。對港BNO簽證的安排,亦只是某程度上重複了過去20年的政策而稍作針對性修改而已。

3.英國自上世紀末重頭再起,雖然終究無力稱霸,但總算成為歐洲裏一個重要中心,算是延長了這「日不落帝國」的「餘暉」。但近年的衰敗,是因何事而引起?當然就是脫歐了。作為一個金融及人才中心,只要「保護主義」抬頭,市民「排外」,最終就只有死路一條。

4.香港亦一樣。自從80年代初正式取消「抵壘政策」,本港的「保護主義」及「排外」情緒,亦逐漸抬頭,經濟活力亦隨即減弱:

▪本港基層勞工明明不夠人用,港人卻討厭「新移民」。有趣的是,就算排斥「外勞」,本港的人只仇限大陸人,認為他們不事生產,但卻絕少向印巴人說三道四。這是否因為欺善怕惡呢?無論如何,就算給你趕走了「新移民」,港人又會做那些低下階層的工作嗎?

▪建造業明明長期缺人,但大家始終仍是繼續排斥「外勞」,社會一方面無法接受建築成本不斷上漲,但同時又排斥「外勞」,港人到底想怎樣了?

▪專業領域的「排外」更是明顯。明明回歸前,至少英聯邦醫生可來港執業,現在卻是千難萬難。大陸醫生的質素亦很高,但依舊不容他們來港服務市民。醫護人手明明不足,每幾年就會有人示威抗議,或在鏡頭前喊冤,批評為何港府不肯增聘人手。既然人手不足,為何又不肯讓外地人才加入呢?

▪即使是本港會計師專業資格考試,仍要加入上課做報告的玩法,教人非要來港就讀不可。幾乎各行各業,都是想盡辦法「排外」,「保護主義」瀰漫着整個香港!

5.香港的活力,其實興盛於60至70年代,直到80至90年代富起來後,這份拼勁便慢慢褪色。雖然全世界的國家都會有「保護主義」色彩,但香港多年來,空有「自由市場」之名,但各行各業都是大玩「保護主義」。雖然香港的「排外」情況,未必及得上其他國家,但香港只得區區740萬人口,又有老化跡象。要保持作為區內「大城市」的地位,就唯有不斷吸納周邊的人才。不只是高端人才或富戶,而是全方位的吸收所有人,包括青人年,把香港打造成一個至少有1,000至2,000萬人口的城市,營造出一個中型的消費及勞動市場,才勉強可在區內保持競爭力。

6.深圳改革開放40年慶典後,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吸納各行各業人才的措施。中央政府亦鼓勵港澳同胞到融入內地發展。長遠來說,如果香港仍要繼續抱殘守缺,各行各業一成不變的大玩「保護主義」,則香港最終只會成為一座「孤城」。擁抱西方的人逃到英國、美國、澳洲及加拿大,認同中國大陸的走到深圳和上海。香港社會裏,還會有甚麼人肯留下來呢?

儘管香港正爆發「移民潮」,但其實不必過份擔憂。只要香港把過去的錯誤政策改正過來,這絕對是一個「騰籠換鳥」的上佳機會。某些人要走,我們留不住,那為何不吸引人來,並推出全方位的吸引人才及開放移民之政策?

只有全方位引入人才、引入勞工和引入競爭,才會產生「鯰魚效應」,方能重新打造出所謂的「獅子山精神」,讓香港繼續成為「冒險家樂園」。把「保護勞工」、「保護專業」和「保護土地」的條例統統廢除了,鼓勵各行各業全面開放,香港才會有出路。

「一國兩制」的原意,是把香港和澳門作為一個「試點」。香港成功的經驗,再複製去深圳,然後才擴展至全國。因此,「一國兩制」從來不是用來保護香港既得利益者。可是,回歸以來,反而是深圳越來越開放而香港更趨保守。如今,連深圳也進一步開放。香港就只能做得比深圳更自由放任,才會有生存空間。

回歸以來,莫說是港人因「保護主義」而受損,即使是本港地產財閥亦因「保護主義」而失勢。他們就算仗着「保護土地」的「高地價政策」而把香港社會的錢盡賺盡贏,樓價炒至幾萬元一呎,各大地產商年賺過千億,但最終仍被「內房商」比下去。「內房商」之上,還有幾大國內「科網龍頭」,都是香港地產商完全無法比擬的。當本港商人因「高地價政策」已大賺之際,香港GDP對於全國的佔比,亦由回歸時的20%,跌至近來的2%不到,算是贏了「戰陣」,卻輸掉了整場「戰役」。

港人面對「移民潮」,更應該痛定思痛,全方位開放勞工市場,開放專業領域,開放土地,摒棄「保護主義」,才會有出路。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