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至今仍未視普通話為國家共同語 文:陳凱文

之前的文章提到,內地有網紅於上月拍片,記錄自己在港旅行時,因以普通話交流而遇上不友善對待,吾社社友吳桐山指對方是為搏眼球而挑動中港矛盾,又指香港本地華人以粵語為慣用語言,不要因對方不跟自己說普通話,便覺得對方不禮貌。先不說對方被要求以1:1匯率兌換人民幣,本身就是欺生宰客行為,所謂本地華人以粵語為慣用語言,根本不構成服務員不願以普通話應答的合理辯解,而上一輩港人不諳普通話,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語言學現象。

事實上,縱觀整個國家,不少地方都是以當地方言為第一語言,但是相信除香港之外,絕大部分地區的人都知,普通話是法定的國家共同語,當他們知道對方是來自其他省市的旅客,不諳當地方言時,哪怕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一般般,或者帶有鄉音,亦會盡量以普通話跟其溝通,情況猶如片中那個頭髮花白的麵店店員,用着帶有港式口音的普通話介紹菜單一樣。

換言之,兩個中國人出現方言或語言不通的情況時,嘗試以普通話應答,應被視為一種基本的社交禮儀。某程度而言,推動不同語言及方言的人,均視普通話為共同語,正是國家致力推廣普通話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吳兄完全沒有此等認知,還要以香港本地華人的慣用語言為粵語,作為店員不以普通話應答的合理理由,足見他似乎沒有普通話是國家法定共同語的意識。

更重要的是,這種「不說普通話沒甚麼大不了」的想法,似乎不是吳兄獨有,而是不少港人都有的共同想法時,背後便反映着一個值得重視的語言生態問題。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本文在小題大做,因為對西方近代史有基本認識的朋友,都會知道十九世紀開始的不少獨立運動,都是故意利用當地的語言隔閡和差異,挑動族群之間的矛盾,建立所謂的民族和獨立意識。

是故,不論香港還是其他地方,當地人對於官方共同語的態度,是審視當地有否存在分離主義傾向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而這亦從側面解釋了,為何會有人認為,回歸前的港英政府在明知海峽兩岸均視普通話 (或國語)為法定共同語的情況下,仍然透過廣播和教育政策,建立粵語在香港華人的共同語地位,背後有着故意製造語言隔閡,從而鞏固其殖民統治的政治動機。

只是無論港英當年的動機如何也好,香港已回歸近廿六年,普通話作為國家法定共同語的地位,至今不但仍未確立,甚至在2019年黑暴爆發之前,所謂的本土派更曾長時間透過挑起粵普之爭,例如反對「普教中」(普通話教中文),推動港人的所謂主體意識。雖說香港隨著《港區國安法》的實施,現在坊間已再難找到黑暴前那些高調地鼓吹港獨的文宣,但是無論是歧視內地旅客,抑或是抗拒港府推廣普通話的言論,在網上仍是不絕於耳。

至於像那位內地網紅在視頻中,說普通話而不被店員理睬,大家只要不是昧着良心,便知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更不要說即使在所謂的建制陣營內,相信仍有人像吳兄一樣,覺得對方嘗試用普通話溝通時,即使不用普通話回應也沒啥大不了。可以說,普通話在香港至今仍然處於弱勢,除了歷史和部分人在意的政治因素外,港府在回歸後的語文政策,其實亦要負上一定的責任。為什麼呢?這個問題,便要遲點另撰一文再說了。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