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了「安邦智庫」的研究分析。該智庫認為,中國不應該在少數發展中國家的鼓勵之下成為「去美元化」的激進推動者,其理據扼要如下:
1.美元獨大的基本格局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2.中國與美國的經濟關係密切,中國沒有必要主動大幅切斷與美元的聯繫。
3.中國參與「去美元化」需慎重,要減少與其他國家進行非美元交易時的市場風險。
4.美元地位事關美國國本,美國會不惜一切來保護美元地位。
5.「去美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遭致美國的反擊。
「安邦智庫」的論點,是老成持重的說法,亦結合了傳統智慧對及對環球金融體制的理解,具體地說明這幾十年來為何「去美元化」的勢頭始終都無法延續之理由。
內地及香港坊間不斷有人鼓吹「去美元化」,並把之看成是「中美博弈」的重要一環,為「人民幣國際化」歡呼,明顯忽略了國際政治、軍事、歷史、經濟及金融元素,過份簡化當前的局勢。其實,「去美元化」並不等同「人民幣國際化」。中國開始略為減持美元資產,亦不過是客觀因素使然。
當然,「安邦智庫」的觀點亦值得我們商榷。觀其第4及第5點,即無疑是對美國感到懼怕而已。
關於第4點,美國政府會不惜一切保護美元地位。「安邦智庫」是否認為,只要美國政府想要的事情,便一定會成功?所以美元及美債便沒有風險?美國政府將會成功地讓美國再次偉大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美國將會再有即將成功、可產業化並影響全球的新科技發展出來?美國可以在穩住了國內金融體系的大前提下,繼續加息並成功遏止通脹?美國可以讓國內產業繼續升級及解決失業問題?美國政府可以促使社會各階層持續創富?可以大幅增加政府收入而達至收支平衡及減債?美國最終可以在中短期之內,解決國內的社會矛盾問題?
至於第5點,其實才是重點。「安邦智庫」是否認為內地將無力應對美國的「反擊」?反過來說,如果內地放棄「去美元化」或簡單的放慢步伐,美國便不會狙擊中國?
中國在去年之前,根本尚沒有真正減持美元,中國的美債規模在過去5年來還試過不斷上升,並曾一度超越日本。但美國自2018年起,早已明目張膽地攻擊中國,發動大規模及持久的貿易戰、科技戰及顏色革命。美國針對中國崛起,根本與中國會否減持美元沒有直接關係。反過來說,中國就算增持美元及美債,美國政府甚至乎還會加快攻擊中國的步伐;我們所面對的情況,將會與上世紀的日本一模一樣。
觀其第1點,當然也有道理。我們不可能知道美元獨大的基本格局什麼時候才會改變過來。但翻查歷史,當20世紀初,美國經濟及貿易量稱霸全球之後,大約不過是30年左右,英鎊的地位便大幅下滑,最終被美元取而代之。美元的金本位制度瓦解,甚至乎在旦夕之間便發生。一個貨幣之領導地位,建基於其經濟體量及貿易總量為基礎,然後再觀其軍事及金融力量。或許美元獨大的格局未必可以在中短期內有所改變,但國際政治、軍事及金融局勢之變化仍可以旦夕之間便變生。難道「安邦智庫」認為,內地政府根本不用對沖美元及美債之風險嗎?
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的國力已明顯走下坡,於2018年起,其最大貿易量國家亦被中國取代。簡單來說,「美元獨大」的格局,已被至少質疑了15年。去年起,多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今年,多個國家還正式開始使用「本幣結算」,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元獨大」之格局,就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
至於第2點,智庫說明中美經濟的關係密切,根本沒有必要主動切斷與美元的聯繫。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兩國的經貿關係緊密,但最想「分道揚鑣」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
我們先搞清楚基本原理,中國並非「去美元化」的始作俑者,而是「被動還擊」。既然美國想「分手」,中國政府及商界便只能積極地為其貨品及服務找尋「新買家」。同時間,我們亦要找到更多的「能源」及「原材科」供應商,不能繼續依賴美國。既然中國在買賣兩端都開始進行了「分散投資」,並與其他國家的「交收」,為何我們一定要繼續使用美元「交收」呢?
另外,中國在拓展新市場及尋找新供應商時,需要投入新成本,亦不可能把手上的資金如從前般全數購買美債。如果與各國的貿易關係更加緊密及牢固,我們又何必再使用美元,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呢?
從另一個觀點來說,中美兩國經濟極度密切,或許可以做成一個「經濟屏障」,盡可能減低兩國之間的直接軍事衝突。對中國來說,世界局勢越和平,便會對自身越有利。這種不尋求衝突的「和平崛起」方式,當然是我們最樂見之事。但對美國來說,世界局勢越亂,便會反過來對它們有利。最理想的情況下,是天下大亂而美國獨善其身。只要繼俄烏陷入戰爭後,亞洲區再生亂,便會進一步鞏固美國的領導地位。這其實並非什麼「陰謀論」,而是非常具體及真實的現況。但若我們只進行相對微觀的分析,窮其枝葉,反而會忽略了最根本的原理。
對於第3點,中國在「去美元化」及進行非美元交易時要慎重,這說法當然有道理。與其他經濟實力比美國及中國都較弱的國家進行「本幣結算」,某程度上,中國是要讓利及吃虧的。但吃虧歸吃虧,我們亦可以把這「吃虧」的情況「分散」一點。如果純以美元結算,則大家一同吃虧,只有美國得到好處。如果以「本幣結算」,則有可能讓交易對手直接得到好處,只有我們吃虧。當然,有時候我國亦有可能得到好處,要看雙方的經貿合作布局是怎樣。
所謂的「去美元化」浪潮,其實根本不是針對美國,而是世界各國為了自身利益而作出的部署。如果以「本幣結算」吃的虧太多,又沒有「油水」,最終談不攏,大家自然又會繼續以美元進行交易。
例如,若美國忽然放棄制裁中國企業,並門戶大開,中美的經貿合作自然更加緊密。美國如果有生意給人家做,天下間有誰會發起「去美元化」呢?與其說現下的情況是「去美元化」,不如說是「交收幣種多元化」罷了。
近年起,內地只是開始稍為減持美債,並與部份資源國簽訂「本幣結算」的協議而已。這一切只是應對美國打壓中國並打算與中國「分道揚鑣」所作出的部署,中國只能算是被動、甚至乎是被迫地作出「分散投資」,根本談不上是「去美元化」的「領頭羊」。
如果連這種帶有「被動防守」及「分散投資」的部署亦不敢為之,刻下只略為減持美債便擔心成為了「去美元化」的「激進推動者」,並將被人家針對的話,我們為何不乾脆讓人民幣與美元直接掛鈎算了?甚至乎學當年的日本,與歐美簽訂《廣場協議》?直接讓利予西方諸國?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