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屋短缺問題一直為人詬病,自上世紀50年代起,更先後衍生出板間房、籠屋及劏房等劣質「蝸居」。雖然港澳辦主任夏寶龍2021年曾明言香港必須「告別劏房」,但公屋輪候時間平均起跳為5.6年,政府唯有推出臨時性質的簡約公屋及過渡性房屋等計劃,企圖紓緩公屋供應壓力。
除了加快供應實體房屋,為了短期內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政府又計劃在劏房集中區域推出「社區客廳」,給劏房住戶提供洗衣機、淋浴間、廚房及溫習室等設施,藉共享空間概念,為劏房戶補充應有的生活空間。有社區客廳負責人說,社區客廳是一個讓「同路人」互相扶持的地方。
文:本刊記者 圖:黃冠華、Ian Wong
「見到這裏有很大的廚房,真的很激動、很開心。我從來無想像過有這一個地方,對我的衝擊感好強,這裏真的好正。」這是佩玲初次來到深水埗社區客廳的感受。
婚後九年,一直居於劏房的佩玲,現偕丈夫及兩名女兒同住於200呎劏房,當中有睡房、客廳、獨立廚房及廁所,惟屋內僅有空間放置一張小書枱,讓女兒輪流使用,若要同時做功課,其中一人必須以椅作枱。另外,小小廚房設於廁所與客廳之間通道,煮飯期間家人輪流使用廁所,加上狹小的空間僅能添置有限廚具,令她感到不便。
從劏房走出「客廳」 感受社區溫暖
「深水埗社區客廳」去年12月開幕,佩玲在朋友游說下報名成為會員,當她第一次踏入「社區客廳」,即被當中的設施,尤其設備齊全的大廚房吸引。「這裏甚麼款式的鍋都有,又有焗爐。我自己喜歡做甜品,但屋企地方太局限。」佩玲當日得悉可以使用廚房兼在用餐區用膳,立即以剛購買的雞蛋為自己準備午餐,隨即參加當日舉行的「頌鉢靜觀班」,在頌鉢聲下,於陌生地方好好睡了一覺。
佩玲笑說:「其實我好慢熱,朋友亦不算多,但上到來覺得這裏好正,令我很想多在這個地方嘗試新事物。當日我認識了幾位街坊,她們在廚房煲涼茶,又請我飲一碗,大家有傾有講,覺得很和諧,亦喜歡這個狀態。」回想起往日,除了不定時到社區中心兼職,佩玲等候接女兒放學期間,總是獨自一人在家中發呆,因此當日在社區客廳的初體驗,讓她感到非常放鬆和享受。隨後數天,佩玲帶同大女到社區客廳做功課,她則到廚房「偷師」,看人家如何煮色香味美的餸菜,翌日照辦煮碗在家中嘗試。佩玲女兒亦十分喜愛社區客廳,因地方很大,又可以玩夾公仔機。佩玲說若情況許可,期待每晚都在社區客廳準備晚飯,一家四口用膳後齊齊回家休息。
官商民合作 全港首個社區客廳
「深水埗社區客廳」為政府第一個資助推出的「社區客廳」。特首李家超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政府的扶貧新策略是精準扶貧,將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去年,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推行「社區客廳試行計劃」,以官、商、民合作方式,即由政府提供撥款、由商界提供場地、租金及裝修,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為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亦曾提過:「希望劏房未來只用作睡覺,其他家庭活動可在社區客廳進行。」
深水埗社區客廳由九龍樂善堂負責營運,該會總幹事劉愛詩表示,當初設計「社區客廳」時,主要考慮劏房戶家中所缺少的東西:例如有劏房無法容納洗衣機,甚至無法駁水喉,亦缺乏晾衣空間。另外,大多數劏房都用儲熱式熱水爐,洗澡期間冷熱水不穩定,令小朋友容易生病。又考慮到小朋友做功課和玩耍地方、家庭煮食或沖涼空間都不夠用,故深水埗社區客廳內設置大型洗衣、乾衣機,又有個人及親子淋浴間,可容納16個家庭煮食的大廚房、用餐區、便當外賣機、大客廳、兒童遊戲室及閱讀溫習室等,目的是延伸劏房空間。
劏房設施不足 用戶生活捉襟見肘
「別以為社區客廳純粹提供冷冰冰的空間及設施,事實上亦提供不同的軟件服務,某程度上亦為劏房戶提供經濟支援。」劉愛詩解釋:「若劏房戶光顧自助洗衣乾衣店,就一個家庭而言,一個月洗衣費用高達800元,而在社區客廳,洗衣乾衣各45分鐘只需16元,加上我們為參與免費功課輔導班的學生提供10元小童餐,點點滴滴累積可讓每個家庭每月節省千多元開支。雖然未能為街坊提供租金減免,但在減輕開支上都有一定幫助。」除此以外,社區客廳更體貼地為低下階層提供智能化生活體驗。
「許多人認為智能化生活很昂貴,只有中產或以上才能享用。我們特別將電子智能化元素加入社區客廳,將數碼生活帶給基層家庭。現時小朋友在學校都有學STEM,若生活上不應用就只有留於理論層面,所以我們設立智能會員系統,讓家庭預約設施、報名活動及提交政府資助申請,而他們洗衣或煮食時都可以拍會員卡,讓我們記錄那些設施最受劏房戶歡迎,日後亦能將收集的數據交予政府,協助規劃各區的社區客廳,理解社會對服務的需求。」
劉愛詩提到,社區客廳是一個地方讓「同路人」互相扶持的地方,劏房街坊亦可分享面對逆境時的解決方法。相關研究指出,有同路人支援會有較理想的精神健康狀態。所以除了為家庭提供劏房外一個延伸空間,社區客廳亦讓他們感受到社區和諧,政府和社會對他們的關心,提升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
釋放婦女勞動力 紓緩家庭壓力
繼油尖旺、深水埗以外,九龍城劏房戶數目位列全港第三,政府亦透露有商界已承諾,在土瓜灣至紅磡一帶,撥地方予政府設置社區客廳。九龍城北區議員關浩洋認為,社區客廳除提供空間處理「住」以外的劏房生活外,亦配合勞工及福利局提倡和鼓勵婦女就業的方針。他解釋:「不少媽媽因要專心照顧家庭,令她們就算有能力亦無時間外出工作,社區客廳提供空間及課後支援,為小朋友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雖然媽媽不能將小朋友全日放在社區客廳,但透過功課班、興趣小組等亦可讓媽媽釋放三至四小時,在區內找到簡單的兼職工作,增加家庭收入,有助紓緩家庭壓力。」
關浩洋又提到,劏房戶在生活上或申請社會支援方面都會遇到不少問題,例如長者申請生果金或高額津貼、小朋友需要課後託管、家庭缺溫飽需要食物銀行等等,過往可能要轉介不同機構處理,但社區客廳可為劏房戶提供一站式支援,當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向職員查詢及協助轉介,職員亦會提供公屋申請資訊,以及其他政府資助和社區康健資訊。
長居狹小空間 影響精神健康
除了經濟及生活空間支援外,精神健康照顧亦相當重要。關浩洋指出:「我們曾接觸過一個有兩名就讀中學女兒的媽媽,因為空間問題影響學習,導致女兒患上抑鬱病。我們希望避免這種事再發生,亦希望劏房戶明白,這次是由政府牽頭,帶領社會及商界,集結力量改善香港房屋的深層次問題。」
政府推出的「社區客廳試驗計劃」僅為期三年,難道三年後便可解決劏房問題?關浩洋認為政府的房屋政策已在急速轉變,除了興建公屋,亦推出簡約公屋及過渡性房屋。政府目標是在五年間,即2023年至2028年間,提供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逐步令至少8萬人受惠。隨着未來10年公共房屋供應量增加,加上未來數年有兩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及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供應,市民對劏房需求將會大大減少。
「假若公屋建屋量及落成時間能銜接劏房戶需求,成功助劏房戶上樓,社區客廳的歷史任務便完成,最終更可能轉型為一個服務居民的中心。」關浩洋亦坦承:「解決貧窮及香港住屋問題,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就算簡約公屋,亦未必能夠在三至五年內全部落成,但政府有明確建屋目標,五年後將會是收成期,所以在等候期間,政府及社會亦有共識去協助改善劏房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