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9年起至今,全世界都發生了不少事端,本港經濟表現不似預期,樓市反覆下挫,讓各行各業都倍感壓力。
根據某些本港地產界別人士的公開言論,再加上筆者於工作上所接觸的相關人士之論述;綜合來說,他們對香港地產市道不景氣都有以下的說法:
1. 由於「政治原因」,投資者對香港市場的信心有所動搖。比較悲觀人士指國際投資者認為香港與內地城市已沒有太大分別,不再有特色。樂觀人士則相信「政治原因」有中短期影響,但本港投資基調及基本因素始終未變,所以當資產價格大幅下調後,未來將會見底回升。
2. 其中,不少人所講的「政治原因」都歸究於中央政府太高調,造成美國對中國的打擊。亦有人認為香港確立《港區國安法》及《23條》,導至外資撤走。
3. 兩年前,香港商界都曾狠批港府的防疫政策,並多次要求兩地盡快「通關」。直至第5波疫情後,本港商界甚至乎開始明確地批評內地。即使香港於2023年初「解封」,本港商界亦認為港府因反應太慢而使經濟復甦步伐不似預期。
4. 當兩地「通關」及內地開始「復常」後,港人才驚覺內地零售及服務業價廉物美,港人紛紛北上消費及外遊。另一邊廂,其實內地旅客在疫情前的消費模式早已有變化,疫情期間更加快了這調整。內地旅客來港消費不再是「大手豪買」。有本港地產界別人士批評香港零售服務業的服務水平太差,禮貌不周,影響旅客對香港的印象。
5. 即使港府於2024年2月起「撤辣」,樓市一如預期的不升反跌。但有地產界別人士認為港府「撤辣」太遲。如今,明明港府已「撤辣」,就只剩下金管局給予銀行的某幾條「審慎措施指引」。有地產人士還不斷發言,要求港府及金管局連這些基本要求也廢除。難道銀行批出物業貸款,連最基本的還款來源也不用考慮?貸款比率7成的比重還不夠,莫非銀行要給予10成的物業按揭?此外,過去兩年來金管局已推出了多輪PPPHS及PPR,不少物業投資者及中小企都已受惠,金管局及銀行還不夠支持香港經濟嗎?
我們不妨退一萬步來說,先假設以上講法都成立,難道這個世界便只能圍着地產界來轉?地產商人本身卻沒有任何責任?
但凡從商都要考慮「政治因素」,即使中央退讓亦不表示美國不會繼續迫逼內地及香港。當中無論誰是誰非,商人本身都有責任管控及面對相關的風險,謾罵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濟於事。此外,公共衛生安全事故亦無法預計,我們只能接受。在基本的道德層面來說,我們始終要以「人命」先行。我們怎能為了做生意便草菅人命?諷刺的是,香港經濟於「兩地通關」後的復甦只是「小陽春」,零售不濟,樓市更是反復下跌至今。這犧牲及妄顧人命安全的做法,事後證明絕對是得不償失。
本港零售及服務業的水平受各方因素所影響。其實租金成本太貴亦反過來讓零售商人無法創新及兼顧好產品及服務質素。另一方面來說,港人禮貌差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今即使港人「變臉」,便能使內地旅客再次來港「爆買」?本港物價高企,即連本地居民於周末也紛紛離港消費;本港零售商面對「高成本」還可以有什麼「板斧」?
如果只是香港零售界別不爭氣,本港業主大可以把租客「踢走」,並吸納有意來港投資的內地連鎖零售商;直接的「騰籠換鳥」不是已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最離奇的是,本港地產界代表對其他界別都有諸多批評,不斷地諉過於人,但偏偏鮮有人「吐槽」美聯儲突如其來的加息。美國一直維持高息政策,才是真正打擊本港經濟及地產板塊的最重要因素,但為何本港商界至今卻沒有說過美聯儲半句不是?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