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隱患】傳播病毒可判入獄 8月1日重罰生效 非法餵飼野鴿害己害人

坑口站是個繁忙的地鐵站,行人眾多,而站外是野鴿天堂,野鴿無懼行人走近,聚集於一處,覓食的覓食、乘涼的乘涼、休息的休息,也隨意便溺,影響衞生,行人亦隨時要掩頭走避。
坑口站外只是本港多個野鴿黑點之一,野鴿聚集繁衍,原因之一是有市民視牠們為寵物,定時餵飼。
隨着立法會早前三讀通過《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草案》,野鴿被列作受法例規管的動物之一,自8月1日起禁止餵飼野鴿,違者可被判入獄。有議員對新例實施後有助改善現狀感到樂觀,更建議引入科技監察餵飼活動,加強打擊力度。

文:昭仁 圖:黃冠華、漁護署

自8月1日起全港將嚴懲餵飼野鴿,違者可被罰款甚至入獄。
自8月1日起全港將嚴懲餵飼野鴿,違者可被罰款甚至入獄。

新修訂的條例旨在擴展現行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規定至涵蓋野鴿,並將違反禁止餵飼規定的最高刑罰,由罰款1萬元提升至罰款10萬元及監禁1年,並引入定額罰款制,金額為5,000元。

修例亦擴大打擊非法餵飼行為的執法人員類別,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人員與警察,擴展至食物環境衞生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房屋署的部分人員。新例8月生效之後,相信可以有效改善困擾香港人已久的野鴿聚集及滋擾問題。

坑口站外儼如「野鴿天堂」

坑口站外儼如「野鴿天堂」,牠們無懼行人,立於欄杆之上。
坑口站外儼如「野鴿天堂」,牠們無懼行人,立於欄杆之上。

據漁護署網站介紹,野鴿(學名:Columba livia)是一種在世界各地都十分常見的鳥類,源自於棲息在海邊及山邊峭壁的原鴿(又稱「崖鴿」)。大部分野鴿毛色為灰藍色,頸部胸部的羽毛具有悅目紫色、藍色、綠色、黃色及紅色的金屬光澤,翼上及尾端有黑色橫紋。

香港市民的餵飼活動,是令野鴿聚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野鴿是雜食性,牠們很容易受人為餵飼的食物吸引,因而大量聚集在市區之中。野鴿的過度聚集,引起社區種種環境衞生及滋擾問題,亦容易引來人鴿衝突。

將軍澳向來是鴿患嚴重的一區,其中在坑口站對出,長期有大量野鴿聚集,對附近居民甚至路過行人造成滋擾,整體衞生情況令人憂慮。

陳志豪:鴿群為社區帶來困擾

西貢區區議員陳志豪關注坑口站外的野鴿滋擾問題。
西貢區區議員陳志豪關注坑口站外的野鴿滋擾問題。

「將軍澳特別坑口站和寶琳站附近,真的有幾個黑點,定期會有市民在那裏餵野鴿,我們相信是因為餵野鴿的市民越來越多,所以令到野鴿的聚集和繁殖也越來越多。」西貢區區議員陳志豪向《堅雜誌》記者透露,坑口地鐵站外隨時有五、 六十隻野鴿聚集,情況嚴重。

據記者現場觀察,坑口站B出口外儼如「野鴿天堂」,鴿群到處覓食、乘涼、休息,突然又成群起飛,雖未至於會「襲擊」途人,但大家都本能地用手護頭而行,生怕一不小心會「中頭獎」。

縱使「頭獎」不易中,但幾乎人人都有「安慰獎」,路過時一個不留神,鞋底就會沾上鴿糞。這些野鴿甚至會飛入附近民居,引起嚴重的環境衞生及滋擾問題。

「經常會有野鴿飛到屋苑,有露台就飛到露台,沒有露台就飛到窗台、冷氣機槽,有很多鴿毛、鴿糞遺留,甚至糞便會滴到窗口。很多街坊在窗口晾衣服都會沾到鴿糞,真的很滋擾,衞生問題非常嚴重。」陳志豪相信野鴿是傳播病毒的常見來源,當區不少家長亦擔心孩子追逐野鴿而感染各種病毒,他形容鴿群聚集是社區的一大困擾。

新例加重罰則具阻嚇力

陳志豪指,坑口站外的野鴿甚至會飛至附近的蔚藍灣畔,對居民造成影響。
陳志豪指,坑口站外的野鴿甚至會飛至附近的蔚藍灣畔,對居民造成影響。

「我有一個義工,試過見到有人餵野鴿過去勸喻他們不要餵,卻被他們駡回來。他們覺得野鴿可憐,同情那些野鴿,認為如果不餵那些野鴿就沒東西吃,會餓死。我們有時候開玩笑說,他們是愛心『爆棚』,對野鴿充滿愛,但這樣真的會害了社區。」陳志豪認為,以前市民肆無忌憚餵飼野鴿,是因為法律工具不夠阻嚇力。陳志豪相信隨着8月1日以後法例增加罰款,甚至乎可能作出檢控,絕對可以提升阻嚇力,有效打擊餵飼野鴿行為。

「以前一般只可以控告那些人亂拋垃圾,之後就可以最高罰款10萬元,甚至被監禁,我相信阻嚇性會加強。希望8月1日新例實施後,執法部門可以加大力度執法、搜證並作出檢控,令市民知道政府是真的有決心去打擊非法餵飼野鴿行為。市民感受到政府的決心,相關行為就會有所改善。」

群眾監督舉報非常重要

漁護署以「全城唔餵」為主題推出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
漁護署以「全城唔餵」為主題推出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

為配合新例推行,陳志豪認為政府必須增加執法人手,否則空有法例而執法人手不足,只會事倍功半。他強調除了增加相關人手之外,群眾的監督亦非常重要:「香港這麼大,如果有市民想餵野鴿,總會找到一些空間,鑽到一些空子。這方面除了有賴執法部門執法外,社區教育、群眾監察也很重要,因為始終政府人手有限。當我們見到有人餵野鴿,一定要及時拍下來,再發給相關部門,讓他們去搜證、執法。市民合作監督相當重要。」

陳志豪亦建議,在經常有餵飼野鴿情況出現的地方,添置閉路電視,加強搜證和執法力度:「讓市民知道有閉路電視拍攝着你,加強阻嚇力。」

李世榮:引入人工智能協助執法

部分市民長期的非法餵飼經已改變野鴿的覓食習慣。
部分市民長期的非法餵飼經已改變野鴿的覓食習慣。

《2023年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草案》,法案委員會主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向《堅雜誌》記者談及此次修例的原意。他表示,鑑於從前打擊餵飼野鴿成效一般,情況未得到太大改善,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作一些調整:「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有人餵飼這些野鴿,改變了牠們的覓食習慣,也改變了牠們的生活環境,令牠們聚集在民居之中。針對這些情況,過去只能當這些餵飼人士亂拋垃圾,罰款1,500元了事。另一方面,搜證也相當困難,所以阻嚇力和成效不太足夠。就算政府主動出擊,多做一些宣傳工作,但情況依舊,所以我們要在法律上作出調整。」

李世榮相信,隨着新例8月1日生效,罰則提高之餘亦擴大了執法人員類別,包括食環署人員、房屋署人員、康文署人員都可以做執法工作,有望令餵飼野鴿的「有心人士」不敢再鋌而走險,令情況得以改善:「其實我們也建議引入科技執法,特別是透過人工智能,可以隨時看到有沒有人餵飼野鴿。例如,監察地上有沒有人遺下食物?又或者是否有同一個人,長期出現在野鴿出沒的地方?這些都是可以知道的。希望政府能夠引入科技執法,單靠人手不是不行,但搜證有困難,同時也會花費大量人手在執法上。」

終極目標讓野鴿回歸大自然

李世榮指,立新例以外的終極目標是要讓野鴿回歸大自然。
李世榮指,立新例以外的終極目標是要讓野鴿回歸大自然。

李世榮強調,新例修訂的最終目的,並不只限於改善餵飼野鴿問題,而是長遠希望野鴿能夠回歸大自然生活,重拾牠們正常的覓食習慣,這個才是正確方向:「條例的初衷和餵飼人士一樣,大家都是有愛心,都想這些野鴿好,只不過如果再這樣(餵飼)下去,對於這些野鴿來說不是最好。已經有專家說過,這些餵飼行為只會令野鴿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不但失去(覓食)本能,餵飼的食物不是野鴿本身要吃的,也會影響牠們身體。」

李世榮解釋,長遠目標是希望一步一步,讓野鴿回歸棲息地:「下一步會跟食環署和漁護署探討,怎樣令野鴿由民居回歸大自然。過去的方法是透過食物利誘,將食物按路徑向大自然方向擺放,吸引牠們回歸大自然生活。這需要一段長時間,但亦是其中一個(有效)方法。」

對於有聲音建議,在戶外臨近野鴿棲息地設置一些鴿舍,李世榮覺得也是可行方法:「鴿舍如果設在偏遠郊區,不影響市民的情況下,我認為值得探討。當然,如果真的做起來,很多方面都要跟得上,包括清潔、衞生等等,要再和政府探討。我相信用食物路徑和設置鴿舍等多方面辦法,讓野鴿回歸大自然的最終目標是可以做到。」

明偉傑:野鴿社區聚集危害公共衞生

明偉傑指,野鴿是傳播病毒的源頭之一。
明偉傑指,野鴿是傳播病毒的源頭之一。

「有些市民覺得牠們可愛,覺得餵飼沒有甚麼所謂,其實是忽略了公共衞生上的問題。這些野鴿可能會帶來細菌、病毒、寄生蟲,市民接觸到有機會受到感染。過去有很多事例告訴我們,例如禽流感,是可以透過這些野生生物傳播,令人類受感染。」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教授明偉傑,憂慮野鴿長期在社區聚集會引發公共衞生危機:「牠們沒有經過規範或規管,身上帶有甚麼病毒、細菌、寄生蟲我們不知道,當(野鴿)數量很大的時候,我們接觸感染的機率就會提高。野鴿同時也會飛到民居屋檐或冷氣機旁,造成另外一些播毒風險,冷氣機甚至有可能把(污染)空氣帶進屋內。」

明偉傑提醒市民,接觸完野鴿一定要立刻洗手,如果不慎吸入野鴿的分泌物或跟牠們的糞便有接觸,就要盡快進行消毒:「大家主要是會通過野鴿的排泄物,例如糞便之類感染到病毒或細菌。另外,若是近距離接觸,細菌也有可能透過空氣進行傳播,所以最好不要餵飼這些動物。」

科技協助解決野鴿問題

談到如何有效控制及管理野鴿數量,明偉傑認為市民要避免餵飼之外,大學也有和一些部門合作研究,透過科技方法了解鴿群狀況,了解甚麼地方特別多野鴿聚集,從而重點處理。

「我們可以通過捕捉或減少牠們生育,將鴿群控制到一個比較小的數量,令市民跟牠們的接觸機會減少。另外,當記錄到這些野鴿的位置後,我們會傳遞給政府相關部門,從而達到有效管理。」明偉傑相信只要每位市民都作出一點點貢獻,就能解決野鴿社區聚集的問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