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簽證逾期事件看「留學香港」欠什麼 文:鄧家豪

去年9月,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向入境處通報一名非本地生停學,入境處發現該生逾期逗留並通知校方。其後,教大主動翻查非本地生簽證記錄,發現934人尚未提交相關資料。教大旋即成立專責小組,檢視現行制度,期望改善機制,從而更有效地敦促非本地生提交學生簽證及有關文件。

一葉知秋 大專院校面臨人手壓力

是次事件與其說是大學行政疏失,不如說是所有香港大專院校因擴招(擴大招生範圍及提升招生力度)而面臨的種種挑戰的縮影。特區政府加大力度推動香港發展為「專上教育樞紐」,一系列政策支持且鼓勵大專院校招收更多非本地生。大專院校廣招非本地生,絕對有利香港發展為「專上教育樞紐」,但相關配套尤其是靈活運用市場機制卻未必能跟上。

大學的專業是科研、促進專業交流和培育人才,「招生」乃至「擴招」涉及一系列市場推廣和衍生的行政問題,其中有不少都是大學以往沒有足夠人手或經驗應付的。就以申請簽證為例,以往非本地生的比例較低,大學的團隊尚且能勉強應付,一旦非本地生增加,大學既有的行政體系將大大受壓。一直長於全球招生的澳洲,早早就已經設置制度審批代辦簽證機構,善用市場機構及鼓勵企業為學生、大學乃至政府解決問題。筆者建議當局參考相關制度,儘快建立適合本港的相似制度及措施。

走前一步 保護留學香港品牌

品牌對於任何產品、機構乃至城市都無比關重要,「留學香港品牌」不是只是高等教育界的事,而是需要各界攜手合作,屬於香港的「大項目」。一個「大項目」風風火火地推進,全新的機會和挑戰自然接踵而至,但不等如「爆雷」就是常態,而是要思考如何早著先機和防患未然。

過往一年,屢次發生不利「留學香港品牌」的事件,假學歷、假訊息和大學行政錯誤等通通有機會避免或減少發生,關鍵在於如何監管市場及推動良好的市場模式。大學的營運不可能孤立於市場和私營企業,沒有適合的監管機制,不利大學與校外機構合作,大大減低大學的效率、市場的活力乃至失去「專上教育樞紐」快速成長的機會。筆者期望當局參考澳洲和英國等留學大國的發展模式,儘快建立健全體系使教育顧問、升學中介及簽證代理等重要持份者可以有效地服務香港專上教育產業。

香港的高等教育繼續發展必須採用產業思維,從市場需求出發創新和改革。大專院校應該積極與相關的機構及企業合作,成為互助互補的成長伙伴。學生簽證逾期事件應被視為一次警鐘,提醒當局及業界正視「留學香港」將對整個高等教育界帶來大量衝擊,加強產業思維,全力推動官商民合作,方可令香港處於領先的教育樞紐的地位,繼而走向全球,大放異彩。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