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聯合報》刊出社論《國安破口洞開,吳釗燮還能繼續戀棧嗎?》
《聯合報》是傳統的「中華民國」派,著名記者黃年多年在該報鼓吹「大屋頂論」,名律師陳長文過去也常在該報倡議「一國良制」,兩位認同的主體都是「中華民國」。
然而這個「中華民國」在蔡英文八年已成「中華民國台灣」,到了賴清德更公開推翻中華民國憲法,大陸已非中華民國固有領土,而是「境外敵對勢力」的「中國」。

撇開價值判斷的「一國良制」,黃年「大屋頂論」的大樑「中華民國」已給賴清德拆了,今後是否還會就此發揮議論,不得而知,但樑柱沒了,議論起來肯定不易下筆。
回頭來看這篇社論中的「國安」,究竟是哪一國的「國安」?通篇不見「中華民國」,只見「我國」,還是過去的「我國」,因為那時想取得美國高科技軍事設備,美方對「我國」情報保防不信任而不願交付。當下則不知《聯合報》的「我國」是哪一國?
今天的台灣社會,不少人以藍、綠為界,表面看是「涇渭分明」,一旦涉及海峽對岸,不知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地都「我國」、「我方」了。
因為賴清德政府的諮議、機要中有「共諜」,這篇社論還提醒賴政府,國共內戰時胡宗南麾下有中共地下黨熊向暉,老蔣文膽陳布雷與戍守北平總司令傅作儀的至親有共產黨,因此要賴政府「以史為鑑」,不可「小看這些機要、諮議們……」。

《聯合報》要賴政府「以史為鑑」,顯然同屬「我國」了,然而如果今天該報仍是傳統的「中華民國」派,則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已公開宣佈與《聯合報》不同「國」。
社論還回顧了當年國共諜報戰史,但不提當年是國共「內戰」,是一個中國內兩股政治勢力的你死我活鬥爭,而這兩股政治勢力在面對日帝侵略時,繼北伐之後進行了第二次合作,最後打敗了日帝,光復了台灣。
現在賴清德把一個中國內不同政治勢力的鬥爭,界定成「國與國」鬥爭,即與「境外敵對勢力」的鬥爭,《聯合報》是站在賴清德的「我國」與「中國」對抗?還是「兄弟鬩牆,外禦其侮」,與同在「一個中國」內的大陸共同對抗這個以賴清德為首的,推翻中華民國又尚待建立「我國」的台獨政治勢力?
這樣的抉擇,《聯合報》似乎極力迴避,因此社論在文末才有這樣的文字:「如賴總統不能以具體行動堵住國安破口,如何要求民眾齊心民防,守護台灣的民主?」
說來說去,還是「守護台灣的民主」這一老梗,民主離不開法治,中華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都給賴清德掃進了歷史垃圾堆,難道《聯合報》指望賴政府守護「我國」眼下無法無天的「民主」?
文:福蜀濤
台灣中國時報前副總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