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法治社會的典範,其法律體系的現代化與適應性一直是維持其競爭力的核心。2025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下稱「草案」)即將提交立法會審議,這一由律政司牽頭、多個政策局協同提出的立法項目,旨在修訂過時條文、推進法律適應化,並提升法例的清晰度和適用性。
《2025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是一項技術性強、影響廣泛的立法項目,旨在對香港現行法例進行系統性修訂。其核心內容包括三方面:首先,進行法律適應化修改,移除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地位不符的提述,如「女皇陛下」或「總督」,以確保法例符合《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框架;其次,更新條例表述,統一法律術語,廢除過時或不必要的條文,提升法例的清晰度和一致性;最後,針對多項法例進行技術性修訂,涵蓋財經事務、司法程序等領域,顯示出草案的綜合性。

參考2024年同類草案的立法進程,預計2025年草案將於年中刊憲,隨後提交立法會進行一讀、二讀、三讀等程序,並在法案委員會階段廣泛諮詢持份者意見。此前,2024年草案的公開諮詢顯示,商會、法律界及公眾對技術性修訂普遍持正面態度,預計2025年草案將延續這一趨勢,無重大爭議。這樣的立法模式不僅體現了政府對法治完善的承諾,也為香港法例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香港的法治水平一直是其國際聲譽的基石。根據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2024年發布的法治指數,香港在全球140個司法管轄區中排名第23位,位居亞太區前列,超越多個發達經濟體。這一成績得益於香港司法獨立、法律透明以及高效的司法程序,而草案的推進將進一步鞏固這一優勢。例如,2019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修訂《高等法院條例》,簡化了司法程序,縮短了商業糾紛的審理時間,顯著提升了司法效率。預計2025年草案將帶來類似效果,通過統一術語和廢除過時條文,減少法律歧義,降低司法系統負擔。
法律適應化修改對行政效率的提升同樣顯著。以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為例,技術性修訂簡化了政府部門間的法律適用程序,節省了約5%的行政成本。2025年草案預計將進一步優化政府運作,特別是在財經事務和公共服務領域,為公眾和企業提供更高效的服務。雖然具體的公眾支持度數據尚未公布,但參考2024年草案的諮詢結果,商會和法律專業團體對類似修訂的支持率高達85%,顯示草案具備廣泛的社會基礎。
支持《2025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的理由可從三個層面展開,草案通過法律適應化修改,確保香港法例與《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框架高度一致,消除殖民時期遺留的法律歧義。例如,移除「女皇陛下」等提述不僅是技術性調整,更是對香港特區憲制地位的清晰肯定。這一舉措將增強法例的正當性和公信力,鞏固香港作為現代法治社會的地位。2024年通過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已證明,清晰的法律框架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秩序,草案的推進將進一步強化這一基礎。
其次,草案對促進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過時條文和不一致的法律術語往往導致法律爭議,增加司法系統的壓力。通過統一表述和廢除無效條文,草案將減少不必要的訴訟,降低社會矛盾。例如,2010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通過技術性修訂,簡化了醫生資格認證流程,減少了相關爭議,草案預計將在更多領域實現類似效果。此外,清晰的法律環境有助於增強市民對法治的信心,促進社會和諧。
最後,草案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法治環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信心。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2024年報告,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香港的金額達1.2萬億港元,法治穩定是主要吸引力之一。草案通過優化法例,提升司法效率,將進一步縮短商業糾紛的處理時間,吸引跨國企業落戶。例如,修訂《公司條例》中的技術性條文,可簡化企業合規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此外,草案的現代化舉措將支持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如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助力實現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的經濟多元化目標。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草案還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美國《2025香港政策法案報告》可能再次審視香港的自治和法治狀況,草案的通過將展示香港對法治和自治的堅定承諾,有效回應外部質疑,維護香港的國際形象。

《2025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的通過將為香港法治現代化開啟新篇章。草案將為未來更多法律改革奠定基礎。法律改革委員會近年提出整合法律和廢除過時法例的長期計劃,草案的成功實施將為這一計劃提供寶貴經驗。並將推動法例數碼化進程。參考《香港電子法例》(e-Legislation)平台的發展,修訂後的法例可即時上載至平台,提升公眾和企業查閱法律的便利性。預計到2027年,香港法例的數碼化覆蓋率將從目前的85%提升至95%,進一步增強法律透明度。
從經濟和社會角度看,草案的實施將帶來顯著效益。根據2010年類似修訂的財政影響評估,技術性修訂的成本通常低於5000萬港元,但可節省數倍的行政開支。長期來看,法治環境的改善將吸引更多國際企業落戶香港,特別是在金融科技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推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此外,草案的成功將強化香港作為現代法治社會的國際形象,有效回應外部對香港自治的關注,為香港在全球舞台上贏得更多話語權。
為確保草案的順利實施並最大化其效益,筆者建議政府可在草案諮詢階段擴大公眾參與範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年輕群體。通過線上平台和公開論壇收集意見,參考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的諮詢模式,確保透明度和包容性。這將增強草案的社會認受性,減少潛在誤解。
草案的技術性修訂可能不易為公眾理解,政府可推廣其意義,通過學校和社區活動提高市民的法律素養。律政司可與教育局合作,製作簡明宣傳材料,解釋草案對日常生活的正面影響,如簡化行政程序和降低企業合規成本。
建議投資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法律適應化審查,加快未來修訂進程。同時,確保所有修訂後的法例在《香港電子法例》平台上即時更新,方便公眾查閱。這將進一步提升香港法例的透明度和可及性;並與國際法律組織合作,分享香港法律適應化的經驗,展示香港法治的進步。同時,主動向國際社會解釋草案的正面影響,特別是針對美國等國的年度報告,強調香港的法治自主性。這將有助於維護香港的國際聲譽。

《2025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是香港法治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其技術性修訂和適應化修改將鞏固「一國兩制」的法律基礎,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草案的通過不僅回應了現代社會的法治需求,更展示香港對法治和自治的堅定承諾。
筆者呼籲立法會和公眾積極支持草案的審議和通過,共同推動香港法治的持續進步。正如2024年施政報告所強調的「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讓我們攜手共建一個法治更完善、社會更和諧、經濟更繁榮的香港,為這座國際都市的未來譜寫新篇章。

文:劉建誠
法務會計師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