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外交部在周三放出大招,說中方和歐洲議會要同步把之前那些限制交往的條條框框全給取消了。

香港關注不多,聊聊我的看法和理解。
先說背景,過去幾年中歐關係有點像坐過山車,忽上忽下的。2021年因爲所謂新疆人權問題,歐盟先是對中國來了一波制裁,中方也不甘示弱,立馬回敬了一套組合拳,制裁了歐洲議會的幾個議員和機構
結果?
歐洲議會一氣之下弄了個限制措施,就是只要他們的議員還在中方的制裁名單上,就不邀請中國人大代表去他們那裏,也不派官方代表團來中國,雙方接觸得小心翼翼,還得隨時彙報。說白了,就是互相給對方畫了個圈,誰也別輕易跨進來,這直接導致「中歐投資協定」被無了期凍結,政治互信掉到冰點,經貿合作也受了不少影響。

現在雙方一拍桌子,決定把這些限制全撤了,這不就是給中歐關係鬆綁。
那這事影響有多大?
首先,政治層面上,這是個大信號。中歐關係過去幾年因爲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差異,鬧得很僵。歐洲覺得中國在人權問題上不進步,中國則覺得歐洲跟着美國,干預中國內政。
現在雙方願意把限制取消,說明什麼?
說明大家都冷靜下來了,願意坐下來好好談,不想再玩冷戰那一套了
對中國來說,這是個外交上的小勝利,畢竟歐洲議會主動撤銷限制,多少有點示好的意思。中國同步取消制裁,也是給足了歐洲面子,展現了大國風範
這種雙向奔赴的政治姿態,估計能讓中歐之間的信任感加點溫,至少高層對話、立法機構交流能更順暢了
再說經濟層面,這可能是最直接的利好。中歐投資協定被凍結好幾年了,這協定能讓雙方企業在對方市場裏更方便地投資、賺錢。當年凍結的導火索就是互相制裁,現在限制一取消,等於給協定解凍開了個綠燈。雖說離正式重啓還有點距離,畢竟歐洲議會內部還有不少鷹派,估計得吵吵一陣子,但至少現在路障少了。
中歐貿易額早就突破天際,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這麼大的基石,合作潛力巨大。取消限制後,估計會有更多企業、投資項目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新能源、數字經濟這些領域,中歐都有互補優勢,能擦出新火花之處甚多。
還有地緣政治的影響。現在特朗普當政,跨大西洋關係弄得劍拔弩張。美國威脅對歐洲發動貿易戰,還在俄烏問題上抽身,歐洲人心惶惶。這時候,中國站出來,擺出一副「我們一起維護多邊秩序」的架勢,歐洲肯定有點心動。畢竟,歐盟現在急需穩定的大國夥伴,中國這操作,等於在歐洲面前刷了一波好感度,歐洲議會的政策調整,背後是地緣政治格局的劇變,歐洲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外交戰略。

長遠看,這可能會讓中歐在全球治理、氣候變化、貿易規則上找到更多共同語言,甚至在某些問題上聯手,對衝美國的單邊主義
當然,我們也別高興太早,這事沒那麼簡單。歐洲議會裏那些反華聲音可沒消停,他們取消限制不代表就徹底跟中國好上了,歐洲議會議長梅索拉說了,取消制裁不意味着放鬆對中國人權記錄的監督,意思是「該盯還得盯」

而且,歐盟內部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27個國家,利益訴求各不相同,有的想跟中國做生意,有的還想拿價值觀說事。再加上美國在歐盟內的力量也虎視眈眈,估計是中歐關係搞屎棍。
所以,中歐關係想徹底前進,還得看雙方能不能在具體合作上拿出誠意,比如投資協定能不能儘快落地,貿易摩擦能不能少點
最後,我從普通人的角度看,這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直接點可能感覺不到,但間接的還真不少。
如中歐合作加深了,中國市場上可能會多點歐洲的奶酪、紅酒;中國造的電動車、手機也能賣到歐洲去,價格說不定還更親民。
還有,出國留學、旅遊、商務交流估計也會更方便,畢竟高層關係緩和了,簽證、航班這些事都會順暢點。最重要的是,中歐關係穩了,全球經濟環境也能稍微喘口氣。
總的來說,這次操作是中歐關係的一個轉折點,政治上破冰、經濟上鋪路、地緣上加分,但離徹底翻篇還有段路要走。現在我們就拭目以待,看中歐能不能借着這股東風,鞏固關係。
文:悠 然
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