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香港書展即將舉行,各方應深入檢討得失,方能令書展未來有光明前景 文:謝悅漢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35屆香港書展,將於7月16日至22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有人認為舉辦書展可以掃除「香港是文化沙漠」之名。今年,書展以「飲食文化•未來生活」為年度主題,從多角度帶領讀者閱讀飲食文化歷史、了解飲食與健康生活的關係,並探索科技如何塑造未來飲食方式與生活態度。

首先,由貿易發展局主辦書展,已是具有濃厚商業味道,所以亦有人戲稱每年書展只是書商的散貨場,不見得有何文化氣息,減價促銷的宣傳詞倒是令人心動。事實上,每年書展只要我人在香港,我都會去書展遊覽一番,發覺很多家長帶領子女搶購學習輔助書,各種語文學習書,暢銷流行小說及文藝書,大部份有學術意味,或較為深入哲學文化探討書籍,仍是冷門作品,一般入場客都較少光顧。

我要澄清和强調,絕對無意抹黑書展的意義和功能,尤其是書展中舉辦的各類名家講座,一些有學術和文化高人,他們的演講內容和深度分析,是拓大座上客的視野,和啟發聽眾的思維,甚至對人生有重新思考和領悟的作用。

今年書展以「飲食文化•未來生活」為年度主題作例子,當然民以食為天,尤其港人喜愛飲食,無可厚非。不過,我們是否也應關注中華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當今中國在科技創新,IT發展趨勢,甚至在高速鐵路和基建方面已是世界前行者,令青少年知道國家發展速度及宏偉目標,以及他們應知道有萬計外國學生在中國學習中文和國語(普通話),書展是否有不足之處?香港引以自豪要打造成全球高等學府中心,和全球調解中心,為何主辦方不設立一小角可以介紹上述訊息給入埸觀眾明白?

因為貿發局商業化的運作,入場門檻偏高,近年書展的場租和成本持續上升,令中小型書店難以負擔,部份出版商和書商衡量過後選擇缺席書展。政府可否多考慮對中小出版社,或文化藝術團體,向他們提供書展租金資助,減輕他們的財政壓力?令出版社可大力推廣新書,發掘新晉作家,作家也可利用此平台,發佈及宣傳自己的新作,以及難得與讀者會面的機會和平台。

由於時代日新月異,所以香港的「書展」必須與時並進,當局可以考慮以下幾點建議,(一)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書展作為文化地標,應銜接「藝文青」等本地市集、深港雙年展等活動,形成全年文化生態鏈;(二) 數字閱讀衝擊,全球電子書市場年增速超5%,書展需重構實體空間價值——從「交易場」轉向「體驗場」,多考慮電子訊息或電子書傳遞;(三) 可設立「亞洲內容孵化區」,提供版權交易、跨界合作(影視/游戲改編);(四)與東南亞出版社合作設立「東盟文學窗口」,同時引入「絲路出版聯盟」成員,響應「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五)設立年度學術焦點(可圍繞「人工智能與人文倫理」),邀請科技哲學家、科幻作家與AI專家跨界對話。

書展不應僅只是年度盛事,更應在每月,每季度在各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甚至在各大學或適合舉辦活動的空間開展小型文化讀書活動,維持文化熱度。令「讀書」成為青少年的愛好,而「書」不應僅限於課本知識,範圍可拓展至歷史,藝術,科技,及各國文化交流。

香港書展的升級絕非簡單的規模擴張,而需通過「文化價值重構」,並要擴大至「科技知識」和「綠化生態認知」;香港書展作為亞洲重要的文化盛事,其持續提升不僅是順應時代的需求,更是鞏固香港中西文化樞紐地位的必然選擇。當然,要令香港全城有「書香味」和「書卷氣」,更是一項長遠偉大目標,甚至需要國家扶持幫助,才能達到此宏遠境界。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