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出版和教育成為「軟對抗」缺口 文:朱家健

今星期香港中學文憑試和國際IB課程分別放榜,學子又要跨進大學的門檻,令人想起當年個別學生在畢業典禮對國歌、校長的不尊重和拿著物品作出軟對抗行為,又想起了曾在公開考試設題目胡扯「日本侵華期間是不是利多於弊」的前考評局員工、現已移居英國的楊穎宇,而他近日又有新攪局,成立了「教育剌針」的網媒,自稱是「教育吹哨平台」,自吹自擂要越洋「遠程『監督』香港教育」,而這姓楊的或他的賬號更曾多次散播仇中反中、違反香港基本法、有違基本道德、仇警等內容帖文。

另外,「獵人書店」聯同 14 間獨立出版社、書店舉辦「獨立出版書展」,聲稱要抗衡主流書展審查云云。

過去,壞份子盤踞教育界和文化界等界別,乘機搞破壞,例如以前年代的青年獎項評審委員本身就是鼓吹「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的支持者;即使現時教育局已對教材有審查,然而,以前年代的考評局出卷員在評分標準帶上政治有色眼鏡,而在公開試閱卷、改卷的教師本身也有其身不正者,葬送不少優秀學子的前程,令人憤怒和婉惜。現時,教育局和校方會不定時對校內教師進行監堂,盡量確保教師的教學質量,然而,教師始終是有主觀的,要完全杜絕教師在課堂上偏離教學大綱,加上個人情感或偏激思維,其實仍是有難度的,即使向他們提供培訓,也只是任務性質,長遠來說,要讓教育局對教師的專業資格引入續牌機制,只有合適者才能留下繼續作育英才。此外,本地大學法學院的國家憲法和基本法課程在挑選教師時也不能馬虎。

出版界別也曾是「軟對抗」溫床,例如近兩年,某報章連續兩年在敏感日子前夕進行「軟對抗」;過去有宣傳刊物或紀念品隱現暗喻抗爭的手勢或「信物」等,即使是政府物品也未有幸免,長遠來說,負責統籌的人員須具備相關國家安全意識,依法履職,並須主動舉報作出煽動行為的內部設計師、外部設計者等,不宜讓反中亂港者借「軟對抗」騎劫出版業界平台。

此外,香港警務處國安處也要警惕有人會訓練人工智能,只選擇性向人工智能投餵不正確的資訊和扭曲的價值觀,繼而人工智能倚靠用作分析和創作的儲存庫在處理資料時出現偏差。

進行「軟對抗」者自以為洋洋得意,其實他們是在破壞社會的法治,欲希望再造成破窗效應,把不良訊息傳播以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軟對抗」就是「硬對碰」,是「公民抗命2.0」的「集結號」,須被全面遏阻。對發動「軟對抗」的人和組織,香港特區不能姑息,不要讓「軟對抗」再虛耗另一代香港人。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