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文物毀於官僚陋習 公務員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深水埗主教山食水配水庫於清拆期間,被發現內藏由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圓拱支撐的蓄水池,有文物保育價值,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承認部門「溝通時敏感度不足」、「掛萬漏一」,就此致歉並承諾檢討。正如「活現香港」創辦人、食衞局前政治助理陳智遠所說,百年古蹟,在古蹟辦監管之下,被政府工程主動破壞,在文物保育上是一個笑話。事件再次揭露政府公務員體系內,官僚作風嚴重,政府必須藉公務員宣誓效心契機,改革公務員體系。
主教山配水庫清拆工程現址,從被拆毀的石屎頂部可以看到,內裏有過百條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建築,在香港難得一見。事件由幾位深水埗街坊最先發現,她們平日會到主教山行山,周日見到挖土機鑽開的位置,好奇走進去才發現別有洞天,進而以肉身阻擋清拆。相關的相片、短片已在網絡上大量流傳,引發市民的熱烈議論,同時亦引來大批市民爭相前往主教山一睹蓄水池真貌。
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及水務署供應及分配(市區)科九龍區總工程師何禮華前往現場視察後稱,水庫內部100條石柱中共78條外露,有4條已拆卸,另有20米乘10米天花拆掉。
主教山的配水庫原來是一座具有歷史文物保育價值的百年建築,其外形獨特,連一眾深水埗的街坊市民,只憑肉眼就能分辨出來,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為何負責這一建築物管理的水務署,負責施工的工程師,以及擁有大量文物博家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卻一直沒有發現呢?
配水庫建於1904年,政府內部有文獻資料可以查閱,對於其建築風格,歷史文物價值,都可以查閱。配水庫於1970年代終止運作,早已沒有蓄水,清拆之前,派員前往視察也不是甚麼困難之事。
按政府部門的解釋,水務署有按本子把項目「諮詢」古物古蹟辦事處,但「當時以為只係一個普通的水缸」,而古蹟辦沒求證、沒派人考察便採納水務署說法,險令古蹟被摧毁。僅僅因為水務署只將其視如一個「水缸」,而古物古蹟辦事處就不假思索,不作任何察驗,任由其清拆,釀成這一宗文物保護的大笑話。而由於政府部門的疏忽大意,所造成的文物損毀,又該如何作出彌補呢?豈能一句「唔好意思」就敷衍了事。
政府部門這樣的解釋,顯然不能令人滿意,反而引起更大的民憤。事件再次凸顯出政府部門官僚,遇事互相推萎,互相卸責的作風。市民大眾已十分厭倦政府部門這類現文字遊戲,砌詞狡辯的遊戲了。
政府公務員存在十分嚴重的官僚陋習,各家自掃門前雪,各個政府部門只管自己負責的事務,只願按照過去的常規做事,內部的運作僵化、封閉,不願意接受新事務,拒絕社會上提出的有益的意見和建議,又不願意承當更多的責任。因而每每遇到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事務,就會出現運作不靈,溝通失效的情況。
去年的修例風波就出現這樣的情況,警隊在前線奮力維持秩序,但其他部門卻坐壁上觀,不管不問,以至社會失控,謠言滿天飛。今年的抗疫也是如此,只見到醫衞部門疲於奔命,出現人手不足,左支右絀,錯漏百出,措施不給力的情況,不見政府整體互相支援,互補不足,全面動員抗疫的景象,以致於社會上提出的多項有益抗疫的措施,例如全面強制檢測,精準使用抗疫基金等,都無法實施,令抗疫工作拖延,成效大打折扣,疫情延續一年未能受控。
主教山文物被政府清拆損毀事件,再次揭示政府公務員體系的弊端陋習,政府切不可只以口舌之言敷衍社會的質疑,而應該由這件事,看到政府存在的問題,進而深入研究,推動變革,解決這些問題。
政府正在推動公務員宣誓及簽署效忠的事宜,宣誓效忠不能視為簡單的儀式或一紙文書,而應視為公務員改革的契機。透過這場改革,讓公務員建立起主人翁意識,承擔精神,建立積極有為的政府,以滿足市民的期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