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1)黑暴期間照升國旗唱國歌 元朗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建立學生中國人身份認同

近年社會氣氛改變,不少青少年迷失當中,忘了自己是中國人,甚至不認自己是中國人。元朗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為此悉心設計,讓學生沉浸在中國文化的氣氛中,將愛國之情注入學生平日的學校生活中。校長簡加言說,要學生明白,愛國就像愛家庭,一如「愛錫爸爸媽媽」,是件很自然的事。

學校有不同主題的學習室,包括舞蹈室、書法室、水墨畫室等等,將中國文化元素一點一滴注入校園,讓同學建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

該校自2014年已率先推行國民教育,即使在前年反修例風波期間,該校仍不懼黑暴威脅,不罷教、不罷課,依舊舉行升旗禮、唱國歌,校內沒有「連儂牆」,卻有「關愛牆」,最終「捱」過漫長寒冬。

文:潘翠華 圖:黃冠華

從大門進入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偌大的一個花園,草地上繪上小朋友愛玩的「跳飛機」白色數字格仔。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教師黃韻珊解釋:「這是給我們初中剛入學的同學仔適應新校園生活,讓他們看到這些遊戲,會更有親切感。」

校園展現中國文化藝術元素

79%受訪學校表示,對執行教育局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有困難或很大困難,但相信可以解決。
79%受訪學校表示,對執行教育局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有困難或很大困難,但相信可以解決。

黃老師帶本刊記者在校園內轉了一圈,記者發現校舍不同角落,都別出心裁地設計成不同主題的學習場地。譬如在舞蹈室的一層,全層鋪上錄色地氈,外牆髹上舞者翩翩起舞的壁畫。在校舍另一層,正好又有員工在繪畫色彩斑爛的壁畫,整個校園生氣盎然。

為了營造良好學習氣氛,校方在中文圖書館地上鋪了坐墊,讓同學可脫鞋席地而坐,寫意看書。英文圖書室則儼如迷你版大學圖書館,古老的吊扇和木樓梯,充滿書卷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校內各處都滲有中國文化藝術元素,比如水墨畫室內古色古香的擺件和紙筆墨硯,瞬息間讓人仿如置身於中國古代。簡加言校長說:「要做國民教育,潛移默化很重要。」

國教結合「生命教育」課程

簡加言校長就任以來,致力培育學生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感。
簡加言校長就任以來,致力培育學生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感。

要做到潛移默化,需要長年的歲月洗禮。2014年香港發生「違法佔中」事件,恰巧該校自2014年起推行國民教育,將相關教材放進了「生命教育」課程內。簡校長說,該校中一至中六都有生命教育課,每個循環周都有一節。中一至中三有生命教育的教科書,內容由校方編訂。每個年級的上學期課程都會講解人際關係;下學期則關於國民身份認同的課程,例如「鴉片戰爭後的香港」、「起草《基本法》的理念」等等。

簡校長解釋,學校是希望透過這套「生命教育」教材,讓小朋友開始有身份認同,了解自己是中國人,繼而了解自己和社會、和國家、和世界的關係,明白自己要盡一個公民、國民的責任,對國家有承擔。她以「一個家」作比喻:「我保護這個家的安全,首先要知道我是家庭中一個重要成員,裏面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家庭安全就是我的安全,而我的安全是家庭所賦予的,就是這樣的關係。」

反修例風波學生承受極大壓力

回想起兩年前的反修例風波,簡校長不諱言,即使他們是旗幟鮮明的愛國學校,仍面對頗大壓力:「當年暑假後開學,學校照樣有升旗禮,外面有人說要放火燒我們學校,又有人在校外拉人鏈。」除此之外,簡校長相信承受最大壓力的是每位同學,他們在社會事件中首當其衝,受到同儕、網上資訊及很多失實報道影響。

反修例事件發生後,學生對國民教育課的反應如何?有沒有表現得抗拒?簡校長形容跟過往分別不大:「同學進來這所學校時,根本已知道我們是愛國愛港的辦學機構,知道逢周一有升旗禮,有國民教育課,而且我們跟內地姊妹校關係密切,我們只是做平常做的事。」 西門英才中學與內地姊妹學校有「同題異教」活動,即兩地不同老師就同一課題教授學生,事後作分享及經驗交流。

簡校長說,該校早年已開始推展國民教育,疫情之前,學校每年11月都會舉辦內地交流團,到東莞、福建、北京等地方交流,絕大部分同學都會參加。教師則每兩年舉辦一次考察團,加深他們對國家的認識,了解國家的發展。疫情之前,每年9月學校都會組織部分學生到深圳,跟姊妹學校一起慶祝10月1日國慶節:「可能因為這樣,反修例事件對我們衝擊較為輕微,而且我們的辦學團體一早就表明不會罷學、罷教,如常上學、上課。」

「關愛牆」抒發感受兼顧教育

反修例風波期間,校內設有「關愛牆」,讓學生貼上不同意見和訴求。
反修例風波期間,校內設有「關愛牆」,讓學生貼上不同意見和訴求。

個別同學內心可能會受到社會事件衝擊,下課後透過社交網站或其他途徑表達出來,但簡校長形容校方很開放,不會禁止同學這樣做,亦不會避而不談:「譬如當時坊間有『連儂牆』,同學既然想表達感受,我們就設一幅『關愛牆』。但這幅牆是鼓勵性的,講正能量,也會加入教育成分,譬如中文科老師會定期去看看同學有無寫錯字。」

簡校長覺得推行國民教育要軟硬兼施,課堂上向學生灌輸國民意識,課餘亦要致力推動學習和欣賞中國藝術:「我們會在校慶日舉辦舞蹈日,規定初中生跳中國舞。在繪畫日全校師生在中國扇上繪畫桃花和梅花。最近一次視藝科,師生在純白色的旗袍上,畫上中國的青花圖案。」

愛國如愛家是很自然的事

學生於繪畫日在中國扇上繪畫。
學生於繪畫日在中國扇上繪畫。

這些滲透式的愛國教育,沒有功課也沒有考試,如何衡量學生吸收到幾多?簡校長說:「我們不會用一把尺去量度學生的愛國程度,但我們會經常舉辦一些愛國的活動和比賽,觀察他們參與的踴躍度和投入度,去了解他們是否喜愛。」簡校長強調,愛國就像每個人愛自己的家庭:「愛錫爸爸媽媽,幫忙打掃家務,根本是很自然的事。當別人鬧你家人的時候,你也會很自然地去維護家人。」

簡校長說,從該校學生會的作為,也可以看得出學校的愛國教育卓有成效:「社會事件期間,外面有學生組織邀請們的學生會參與集會,但他們沒有參加。學生會很有心,最近還主動做了個網頁,叫『原來是這樣的』,找出坊間一些謬誤事件,再將完整的真相放上網作比較。」

老師將學生利益放首位

學校之所以能「捱過」整整一年多的黑暴寒冬,老師絕對功不可沒。簡校長讚揚全校老師一直堅守崗位:「他們很辛苦,一方面要追課程,一方面又要顧及同學感受。」她讚揚老師的專業及自控能力,對他們有絕對信心,相信他們分辨得到課堂內該講甚麼,如何帶領學生學習。

簡校長對老師在疫情下復課時所做的一切,尤其覺得感動。為了讓同學能夠天天回校上課,在很難取得化驗「樽仔」作檢測的情況下,老師仍願意每周做一次檢測,比教育局規定的每兩周一次,要多花一倍時間:「證明他們真的很緊張學生的學業,將學生利益放在首位。」

學生有自由不易被洗腦

校內設書法室和水墨畫室(圖),甚有中國文化氣息。
校內設書法室和水墨畫室(圖),甚有中國文化氣息。

對於有人覺得國民教育仿如洪水猛獸,是「洗腦教育」,簡校長絕不認同:「讓小朋友認識國家很重要,因為無國就很難有家。你撇除所有政治的角度去思考,為了小朋友將來前途着想,為了打拼謀生,都不能離開祖國,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簡校長說「洗腦」並非如想象般容易:「我們是基督教學校,當然很想所有小朋友全部信基督教。我們都很『洗腦』,隔周就有崇拜,逢周三有團契,周六日開放教會給小朋友補課、聽聖經,每朝早都有祈禱,但多年來都洗不到(腦),因為我們很自由。」

56162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