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互聯網詐騙日趨嚴重,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的資料,網絡釣魚由2019年的2,587宗,上升至2020年的3,483宗,按年急增35%。英國網絡安全機構表示,去年錄得網絡詐騙案急增15倍,數量甚至比過去3年以來的總和還多。這令到不少人尤其是年長的市民,一提到互聯網就覺得詐騙處處。
但作為一個80後,筆者對互聯網的感受就很不同。記得2000年左右我在內地讀大學,對互聯網的第一印象,更多是網戀而不是網騙。不少人都是經由互聯網找到自己的戀愛對象,最終能成為幸福夫妻的也不少。我所在的大學本身男多女少,同宿舍6個人超過一半都是網戀發展到現實的另一半,那可謂互聯網的甜蜜時代。
這20年間互聯網發生了甚麼?最重要是人群不一樣了。根據歷年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2000年年代,中國網民有超過4成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近3成是大專學歷,超過23%是高中、中專及技校學歷,只有6.4%的人是初中以下。20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平均學歷水平不斷提高,但相反網民的學歷水平則不斷下降。到2010年,超過4成網民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到2020年近6成人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而本科及以上的比例則下降至10%不到。
造成這個變化的最大原因是互聯網的普及。記得我們上大學的年代,互聯網還是罕有的,老百姓家裏不會有寬帶網絡,手機也還停留在打電話和發短信的功能,只有大學校園內才有可上網的電腦。一開始,大學學生宿舍內要上網還需要競爭,每天大學的局域網只分配有限的IP給同學使用,如果要獲得靜態IP分配,確保你一定可以上網,還要每個月多給10元月租費。當然,這種情況不久後就全面開放了。
記得當時最早使用的通訊軟件是ICQ,後來倒閉了。馬化騰搞的早期通訊軟件是叫OICQ,是open ICQ的簡稱,說白了就是山寨版的ICQ,後來改名為QQ,成為股王騰訊發家致富的武器。在大學校園內使用OICQ的年代,是最容易找到網戀對象,成功率也是最高的年代。因為一開始用的人,大部分都是高校學生,很容易就可以碰到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北航等名校的學生,因為這些學校是互聯網條件最好的學校,慢慢全國各地的高校才逐漸觸網。因此,學生們很容易找到與自己年齡相近、學歷相近的對象去聊天,隨便找個陌生人,很大機會都有共同話題。你絕對不會在OICQ裏面找到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很多文化水平低的人,因為當時那些人根本上不了。騙子?當時也還不會上網。當時的第一代網民也相對單純,一般都會用真性別的頭像,不會發生跟美女頭像聊天背後卻是胸毛大漢的情況,照片PS技術也幾乎沒有。
隨着互聯網普及,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互聯網變得什麼人都有。我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我的QQ是開放加好友的,隨便Say HI就可以聊天,而且加過不少高質量的異性大學生好友,不過後來我逐漸就不加好友了,只要不認識的一律不加。因為現在要加一個能聊得來的陌生人,100個都沒1個,命中率太低了。
回憶起來,我覺得自己大學時代的互聯網簡直是一個天堂,令人懷念。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