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計算法引爭論不足為奇 市民對新選制認識不足須重視

立法會選舉將於下月(12月)19日舉行,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確定153人的候選人的資格後,各候選人已於剛過去的周六、日展開街頭宣傳。這次選舉的其中一個焦點是如何計算選舉的投票率,北京學者田飛龍日前提出應採用覆蓋所有選舉範疇的加權新公式,計算出「總和投票率」,但本港的幾位建制派重量級元老則不表認同,認為並非實際的做法,引發出一場爭論。對投票率的計算出現不同意見,反映出在社會各界對新的選舉制度存有不同的認識,而市民大眾對新選制的認知更顯不足,選舉只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政府當局有必要加強公眾宣傳教育,讓大多數市民都能充分認識新的選舉制度。

新的選舉制度將議席由原來的70席增至90席,並且由原來的兩大板塊,增加至三大板塊。其中,新增加的選委會界別議席佔40席,比重最大,而地區議席只佔20席。新的選舉制度之下,該如何計劃投票率也成為近期的一個熱門議題,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選舉制度已經改變,不能簡單地只以地區選舉的投票率視為整體投票率,而應綜合地對選舉投票作出分析。但也有意見認為,選舉制度雖然改變,但計算投票率的方法不須改變。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日前在報刊撰文,提出「總和投票率」的新概念,認為選舉的投票率不應僅以地區直選衡量,應連同功能組別及選委界別,以加權方式計算出總投票率。對於這種新的建議,民建聯的創黨主席、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認為,有關計算方法「數學上不成立」。同屬民建聯的行政會議成員、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也認為,混合統計整體投票率並非實際做法。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則認為,在社會整體較平靜的情況下,投票率較低屬正常現象,本屆選舉的投票率不能與2019年區議會選舉相比。

選舉制度本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以分析選舉的投票率應該怎樣計算,投票率的高低又說明了甚麼問題,自然會有不同的觀點。不論是學術界,還是政界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也屬正常現象。相信不僅選舉前會有這樣的爭論,在選舉結束之後,學術界、政界仍然會就這一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但總體來說,對於新的選舉制度必須要有新的分析模式,這一點卻應該要有共識。

中央於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議,全國人大常委隨即進行修訂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隨後香港展開本地立法程序,至今年5月底完成相關法律的修訂,到下月19日舉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新的選舉法律推出才只有半年時間,學術界和政界對其中一些細節問題存有不同意見,甚至引發爭論,也是正常情況。相信未來在落實新選制的過程中,仍然會對其他一些問題引起討論。

值得關注的是社會上普通市民對新選制的認識程度如何。學者及資深政界人士對新選舉制度尚且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就一些問題引發爭論,社會上的普羅大眾的情況更是可想而知。事實上,從社會實際情況看,市民大眾對新選舉制度的認知顯然是很不足夠的,這不僅會對市民參與投票的意欲產生影響,甚至也會對整個選舉產生影響,政府當局必須嚴肅看待這一問題。

新的選制其中一個較大的變化,就是改變了地區選舉的選區劃界,將原來的五大選區,改劃為十大選區,許多市民應在哪個選區投票,也因此發生重大變化。如果連市民屬於哪個選區,應該考察哪些候選人,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也未弄清楚,又如何能夠確保選舉可以在市民有足夠認知的情況下順利舉行呢?

政府實在有必要在未來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加強社會宣傳,讓市民大眾普遍地對新的選舉有足夠的認知。市民充分了解新的選舉制度,才能積極參與投票,才能讓選舉順利完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