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創業】(1)無懼做開荒牛 港青北上前海發展 「把握政策機遇,為自己創造機會!」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前海)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一直享有政策先行先試優勢。國務院2021年9月推出《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進一步擴展前海合作區發展空間,由不足15平方公里擴至120平方公里,更表明協助港澳青年在前海工作、創業、就業等提供便利。

6年前已選擇到前海創業成為「開荒牛」的80後港青姚震邦(Roger),坦言是受到優惠政策吸引而落戶前海,以研發人工智能物聯網系統作為發展路向。去年憑着一套生命健康監測系統,成功承接深圳媽港海底隧道工程項目,Roger認為只要能把握政策機遇,便能為自己創造機會。

文:本刊記者  圖:黃冠華、受訪者提供

「因為優惠政策,前海又很方便,經深圳灣口岸,坐的士經隧道15分鐘就到,所以這裏吸引到我。」80後港青姚震邦(Roger)可說是到前海創業的「開荒牛」,早在2015年已到前海創辦「天空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專門做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軟硬件及系統,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首批進駐團隊之一。

創新不能純以賺錢為出發點

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電子工程半導體芯片設計及經濟雙學士學位畢業的Roger,多年前返港經營科技方案公司,為客戶提供產品或程式解決方案。他接受《堅雜誌》視像訪問時說:「一開始是做生意為主,直至5、6年前才醒覺可以找投資者,但當然要做創新的東西,不可只以賺錢為出發點。」

當時Roger正研發早期的物聯網系統,例如透過語音聲控,控制家居系統,遂以此為出發點,參加多個為初創企業而設的加速器(Accelerator)計劃及比賽,其中一個就是加入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並成為了他創業的起步點:「當時有橫琴、有前海,我到過橫琴走一圈,感覺好初步,連一幢建築物都未有,而我第一次來夢工場已經被環境吸引,感覺不像深圳,很有外國感覺。」

大量培育計劃提供資源及機會

Roger在2015年帶着不足100萬元資本進駐夢工場,但入園後發現很多政策仍未正式落實,甚至連地鐵也未開通,但他明白「開荒」需要有過程,每當發現有任何支援不足時,他便會提出意見爭取,例如提供業務配對、資金配對等等,令進駐當地的初創企業更受惠。直至地鐵開通後,夢工場變得更加便利:「沒有東西是完美,大家都在學習。」

正如Roger在創業路上亦不斷學習摸索。天空社一開始是以物聯網消費產品起步,例如語音聲控系統、智能家居等,主打外國市場,2016年及2017年先後獲得兩輪融資,當時發展勢頭相當好,Roger亦參加了不同的初創培育計劃,爭取更多資源及機會:「每個加速器計劃的資助及幫助有限,不能單靠一個計劃就認為學懂所有東西,你要『百足咁多爪』,看看有哪些適合的東西,再去自我增值。」

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融合

其後因應市場競爭激烈,公司轉為向企業提供物聯網服務、智慧科技等,在市場仍「站得住腳」,承接到不少項目,客戶包括美國紅十字會、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天文台、零碳天地等等,亦有協助內地大企業建立智慧農場、智慧化工廠,利用物聯網進行監察及管理。不過,客戶雖多,但仍未找到一個領導市場的產品或服務,Roger決定「轉個賽道」,2020年前開始研發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即是將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融合,研發出一套監察生命健康的產品和系統,適用於高危行業從業員,從而減低事故發生機會,亦可提升員工工作效率。

參與深圳媽灣海底隧道工程

但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未能像往常一樣到海外進行展銷,Roger轉為放眼內地,卻發現要開拓內地市場並不容易:「我拿着產品向內地客戶推銷,他們認為不夠,要求增加人員管理、監控等元素,其後我們着手去做,但做完之後,客戶又有信心問題,質疑外國市場接受,在內地是否行得通?又會問你有甚麽內地客戶?」

在入門無路下,Roger向夢工場相關部門求助,夢工場隨即安排一場業務配對簡報會,讓他向潛在客戶進行推介,其中承建深圳媽灣海底隧道的上海隧道公司,對這套監察生命健康的產品和系統深感興趣,雙方經過多次洽商及改良後,2021年年初已在隧道工程中採用有關產品和系統。

成功取得這個極具代表性的客戶後,可說為Roger注入了「強心針」:「之後已經可以打開個市場,我自己也聯絡了個別大企業,當中包括有電網,另外有幾間公司正在洽商中。」Roger計劃短期內會集中在中國市場發展,拓展更多客戶,長遠目標是擴展至國際市場。

累積500多間初創團隊進駐

對於中央2021年9月推出的「前海方案」,Roger表示自己正享有相關優惠,雖然方案對他未必適用,但他鼓勵港青要把握機會到前海創業或就業。不少香港欠缺的行業,例如核能、風電、科技、基建、芯片設計等等,中國已走得很前,Roger建議港青應趁內地推行優惠政策,為自己創造機會:「你把握到這些機會,可能會得到優惠,資金又好、補貼又好,連結到個圈子,你並非單打獨鬥,會見到很多不同行業的人,你自然可以互相去學習,跟着便有機會去創造。」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由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投資建設,並與深圳市青年聯合會及香港青年協會三方共同指導營運,為深圳、香港等地的青年設立的創新、創業基地,提供一站式創業支援,包括場租減免、稅務優惠及「拎包入駐」等配套服務。夢工場自2014年12月開園至2021年,累積已有500多間初創團隊先後進駐。

鄧良順: 夢工場第二期迅即爆滿

青協業務總監鄧良順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由於當年仍未有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而前海被喻為「特區中的特區」,做了一個先行先試的示範,行得通便輻射到其他大灣區城市,在國家政策配合下,現時大灣區粗略估計已有多達30至40個雙創基地。

多年來,青協協助審批及篩選有意到前海創業的港青團隊進駐夢工場,鄧良順表示,首批獲推薦進駐的港青創業團隊,不少本身在港都有業務,計劃到內地開拓商機,但由於開園初期,夢工場內的一站式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並未完善,周邊交通仍未完全發展,令這些團隊難以港深兩邊兼顧,於是部分決定「打退堂鼓」:「有很多團隊做了大約一年,體驗過後發現並非想像中的理想情況,所以選擇退出,返港繼續發展本身業務。」

而隨着前海發展一日千里,加上大灣區概念出台,港深初創企業進駐夢工場的需求亦越來越大。 夢工場雖然2020年底已開設了第二期,但亦迅即爆滿,部分申請要排隊輪候。鄧良順認為,有關情況反映近年港青到內地創業意欲增加,青協為不少青年創業個案提供諮詢及支援,亦看到他們渴望北上發展:「對港青,特別是初創業企,有很多計劃吸引他們,政府亦有提供資助,他們一般在港工作或創業一段時間,看到內地市場龐大,很想跳入去再擴大業務。」

與不同雙創基地建立夥伴關係

中央推出「前海方案」,實施範圍由以往不足15平方公里擴大至120平方公里,鄧良順認為,單以這個範圍,已顯示出整個前海的服務類型或發展空間將會更大,服務的人會更多,變相為港青提供更多機會:「以往可能只是前海15平方公里內的夢工場才有這些優惠,現時明顯很多措施陸續出台,總括來說一定幫助到更多年輕人發展,特別是港人,願意到前海創業,機會及資源一定增加。」

隨着「前海方案」推出及粵港澳大灣區政策落實,越來越多港青計劃北上創業,鄧良順透露,青協未來會逐步擴大這方面的發展方向,不再只集中於前海的深港青年夢工場,會研究與不同城市的雙創基地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河套區的UNI香港青年創業空間、珠海騰訊雲啟創新中心等等,擴闊港青初創團隊的進駐機會:「年輕人若能夠充分把握大灣區發展機會,我們很願意提供協助,由創業前的培訓,到走上創業路或在創業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揮輔助角色,這是我們未來重要的發展策略。」

72149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