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成本效益」透明度 為「明日大嶼」清除政治障礙

(中通社)
(中通社)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19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明日大嶼」的初步成本估算約為6,240億港元,並指出,根據測量師學會的估算,發展土地收益約9,740億至11,430億元,故「掏空庫房及政府一貧如洗的說法」並不存在。香港土地供應不足,填海造地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選項,有關這一點社會上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及業界人士作出研究,從政府公布的成本數據看,阻礙香港土地發展的最大因素,並非資金和成本問題,而是不必要的政治干擾,政府須先處理好政治問題,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明日大嶼」的成本效益。

根據政府公布的初步估算,「明日大嶼」計劃中,交椅洲人工島1,000公頃的填海及基建分別造價1,400億港元及1,160億港元,總數達2,560億港元。欣澳填海、龍鼓灘填海和屯門沿海地帶發展區包括內河碼頭,其填海及基建分別造價340億港元及610億港元。另外有2000多億元則用於連接新界西、大嶼山及市區的交通基建工程。

從政府公布的這一組成本估算看,「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所涉及的成本造價並不高,總數6240元的開支,分十多年時間投入,以擁有過萬億元儲備,每年財政支出多達六千億元的特區政府來說,亦不存在無力承擔的問題。更何況發展土地還可能帶來巨額收益,僅僅計算用於私人樓宇和商業用途的土地,已可為庫房帶來過萬億元的收入,因而所謂的「掏空庫房」之說,並不成立。

如果比較發展棕地與「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政府目前收回農地用於新市鎮發展的標準收購價為每平方呎1248元至1560元,這與「明日大嶼」計劃中用於填海造地的成本相若。但是,棕地收回之後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處理,包括需要將細碎的土地整合為一塊完整的新發展區,同時還需要安置原在棕地上作業的一些行業和居民,這裏面又需要增加一筆成本。相反,填海造地,從無到有,在填海造地的同時,已經建好了土地所需的排水、排污等各項工程,減省了不少成本。

「明日大嶼」計劃的6240億成本中,也包括多項接連「明日大嶼」人工島與新界西、大嶼山和市區的大型交通基建工程,這些工程建成後,不僅僅滿足新建的人工島的交通需要,更加是改善全港交通的重要基建工程。香港的工商業和政府服務主要集中在港島和九龍半島,而人口則有半數以上居住在新界區,每日依賴東鐵和西鐵兩條主要的鐵路,以及吐露港公路、屯門公路等交通運輸幹線,由新界區向市區輸送數以百萬的人口,現時香港的交通負荷已經飽和,一旦出現意外或事故,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交通混亂,甚至嚴重影響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的正常運作。去年的「山竹」風災,港鐵四線停運,以及近日發生的荃灣線事故等,均對社會帶來較大的影響。

香港極之需要增加一條連接新界與市區的主要交通幹道,此外,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為提升大橋的使用效益,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香港也有需要增加連接大嶼山及市區的陸路交通和鐵路交通幹道,「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中的交通運輸工程可謂一舉數得。即使不建「明日大嶼」的人工島,上述的基建工程仍然有需要興建,「明日大嶼」計劃是將幾項工程合而為一,對香港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來說,興建「明日大嶼」的交通基建工程是最具效益的。

所以,如果從經濟和社會效益出發,「明日大嶼」計劃是成本最低,最能配合香港日後發展的選項,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裏所說的東風,就是欠缺良好的社會環境,受到過度政治化的干擾,香港政府要推出任何一項大型基建工程都是困難重重的,如果這些基建工程還有大灣區概念,有促進香港與內地關係的概念,那將遇到更大的阻力。「明日大嶼」計劃一提出就遇到反對派的強烈反對,惡意阻擾,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項計劃將促進香港與珠江口西部的連繫,配合大灣區的發展需要。

政府現時所要做的,就是營造良好的社會氣氛,為「明日大嶼」計劃掃清政治障礙。這次發展局罕有地公布「明日大嶼」的成本估算,就是因應社會上存在「掏空庫房」的擔憂,對於這類的擔憂,最佳的消除疑慮的做法就是增加透明度,用數字和事實說服市民大眾。

政府公布了「明日大嶼」的初步估算後,仍然有人就其中的細節和可能出現的超支問題提出質疑,政府應提供進一步資料和數據,讓市民放心,亦拆除反對派用以政治干擾的槓桿,為「明日大嶼」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