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今日(6日)發表本屆任期內第5份《施政報告》,也是最後一份施政報。這份《施政報告》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而它公布之後,亦顯示出與往年大不相同的全新氣象,在政治、社會和整體發展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是一份在排除了政治干擾之後,能夠真正聚焦經濟民生,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分享國家發展紅利的報告。《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藍圖,尤其令人振奮,期待政府能夠切實落實這一新的藍圖,讓香港再次騰飛,讓市民看到希望。
林鄭的這份《施政報告》,是在香港落實了《港區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原則的新選舉制度之後,在社會撥亂反正,恢復正軌,得以排除反中亂港政治干擾,聚焦市民關注的經濟發展樽頸、居住難、青年向上流動難、貧富分化嚴重等經濟民生問題後的一份《施政報告》,所以備受社會關注。
正如林鄭在報告中引述習近平所說,過去兩年多的經驗就清楚說明,在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時,我們唯一依靠是堅守「一國兩制」,落實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依法施政,不能有半點動搖。面對反中亂港勢力通過選舉進入特區政治體制、通過教育和媒體迷惑及煽動青少年、通過違法暴力行為損害香港穩定及通過勾結外部勢力危害國家安全,中央果斷應對,為香港解除風險,確保「一國兩制」重回正軌。要「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特區須不斷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
中央兩大措施落實,是對香港撥亂反正最有力的支持,未來,香港仍然必須堅定落實這兩大措施,同時積極完善香港本地的法律,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籬笆,維護好香港社會大局穩定,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談發展,保民生的可能。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將毗鄰深圳,包括元朗和北區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成後,將可提供多達90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250萬人居住,提供65萬就業職位。
未來,香港將出現南北兩大都會區,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與此同時,支撐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維港都會區亦會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這兩個位處香港南北的都會區將可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間布局,並駕齊驅,互相輝映,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施政報告》提出的這些總體發展規劃令人振奮,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更是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製,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這顯示出特首及特區政府在施政理念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一是突破了過往「小政府」的理念,重視香港整體發展的全面規劃部署,提升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二是突破了與香港為中心,區分香港與內地的固有思維模式,首次將香港放在大灣區整體中,為香港規劃未來發展。
香港未來的發展,必須依靠國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能分享國家發展帶來的紅利,新的《施政報告》在排除了反中亂港政治阻擾之後,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令人欣喜。
這份《施政報告》不僅提出未來發展的宏觀藍圖,也從執行落實方面作出思考配合,提出優化政府架構的設想,包括設置副司長一職,負責北部都會區建設等等,這也是符合市民期望,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設想,值得肯定。
住屋困難是市民最關注的煩心事,新的《施政報告》提出,未來十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雖已比去年預期增加1.4萬單位,但仍與市民期望有較大差距,在增建公營房屋方面,政府仍須有更大刀闊斧的政策措施。在重建老舊屋邨,增加公共屋邨供應量方面,仍有空間可以改善。
香港的經濟民生想要有改善和取得突破,必須堅守「一國兩制」的正軌,林鄭特首最新的《施政報告》就是香港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的新開始,不僅為香港開啟了新的發展藍圖,也帶來了新氣象、新希望,期望這份《施政報告》能夠重新凝聚起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香港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