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原定1月23日向立法會提出有關「三隧分流」調整收費的無約束力議案,但在立法會支持十分薄弱的現實底下,運房局局長陳帆提早一日,於1月22日下午見記者,宣布不會提出有關議案。此事政府前倨後恭,先是立場強硬表明無可微調,後又迫於現實,收回議案,令社會嘩然。近期政府施政接二連三出現失誤,「三隧分流」是政府施政未能兼顧社情民意的又一例子。
香港現時有三條過海隧道,紅隧和東隧平日繁忙時段的交通需求已遠超出各自的設計容車量,而西隧則存在車流量不足的情況。三條過海隧道的車流量分配不均,導致紅隧和東隧存在嚴重塞車問題,這也是香港的老大難問題之一。
林鄭特首為首的特區政府,開始向這一棘手問題動手,在與西隧公司協商後,推出「三隧分流」的方案,又請出專業的顧問公司,設計交通模型,計算出三隧分流的最佳方案。
解決過海隧道塞車問題,本為民心之所向,而通過調整三條隧道的收費,來達至合理分配隧道的交通流量,亦為一種可行的做法。然而,政府在處理其事時,卻出現很多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相信顧問公司,相信數據,卻忽視輿論和民情。以為只要拋出顧問公司的科學分析,一堆數據,就可以令立法會議員折服,就可以令市民和社會收貨。
但實際上卻是,市民和社會對過海隧道塞車的問題,積怨已久,對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的信心和信任感都不高,市民對「三隧分流」方案能否達至疏通交通的目標,存有很大的疑問,再聽到紅隧、東隧須大幅度加價,更加難以接受。
在未能了解社情民意,未做好社會工作之時,政府就急推「三隧分流」方案,更加擺出一副不可協商,不能微調的強硬姿態,又如何能夠爭取得到立法會多數議員的支持?
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政府主要官員在處理「三隧分流」方案時的表現,22日上午在電台節目中,仍然表示如有一絲希望,都將盡力爭取,又明言目前的方案已是最佳方案,無可微調。但僅僅幾個小時後,就立場大變,盡力爭取變成放棄爭取,成為林鄭月娥上任特首以後,首次撤回議案。如此表現,令人感到政府進退失據,施政混亂。
「三隧分流」方案敗走麥城之外,政府近期接連出現類似的問題,之前有長者綜援金申領年齡的提高,引起社會議論,近日又出現派發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在社區出現大混亂的事件。這些民生的政策,關係到成千上萬的普羅市民,亦是需要爭取選民支持的立法會議員們最為敏感的事件,但政府卻接連在這些事情上出錯,實在令人嘆息。
接二連三地出錯,顯示這些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 ; 導致政府接連出錯的原因之一,很可能與立法會內的政治力量在去年發生了重大變化有關。經過去年兩次補選,立法會內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建制派均已取得了過半數的絕對優勢,立法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對政府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有利於政府推動施政。但如果政府把事情看得太輕易,將建制派支持政府施政視為「理所當然」,以為有了建制派的「鐵票」就可以不顧社情民意,那就墮入另一個犯錯的漩渦,把好事變成了壞事,不但政府要為之付出代價,同時也不利於建制派爭取市民的支持。
建制派取得立法會的多數議席,而阻擋政府施政的激進力量被削弱,這原本是件好事,政府宜把握好立法會出現的這一有利局面,施政不但要有科學分析,有專業判斷,更需要能了解社情民意,做好講解的工作,爭取得到最多數的市民支持,這才是改善施政的應有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