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宣讀她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明日大嶼」計劃最引人注目,雖然備受環保、交通和耗用大量公帑……等方面爭議,但不失在開闢土地上,踏出一大步。
政府將研究在大嶼山東部海域填海造地1,700公頃,可望容納26萬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對於香港這個已經過於擠迫的大都市,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都受到土地不足的制約,寸步難行,「明日大嶼」提供新的發展空間,為香港的明天打開新的出路。
林鄭月娥的《2018施政報告》重點在土地,她提出多項土地供應計劃,包括「明日大嶼」、發展棕地、土地共享、活化工廈等,其中,「明日大嶼」計劃讓人耳目一新,亦令人充滿憧憬。
林鄭月娥指出,「明日大嶼」的願景,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合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並配以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
當局會以增加土地供應、運輸基建先行、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環境實力及增加休閒設施這5項政策方針,並作出投資,實現這個跨越未來20、30年、可提供26萬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和34萬個就業職位的願景。
香港是一個土地資源很有限的現代化大都市,土地供應的不足,制約了香港經濟民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方面,香港目前正在銳意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文化創新產業及其他的產業,這些新興的經濟需要有土地承載才能發展起來。在民生發展上,香港面臨着住屋緊張,民生設施不足等問題,近幾年已令社會矛盾不斷累積,而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需要有土地。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社會就如何拓展土地展開廣泛討論,雖然有關討論暫未有最終的報告,但香港需要增拓土地卻是毋需爭議的事情,社會的分歧在於怎樣拓展土地供應。
對於拓展土地的方法,社會各界提出許多不同的方案,而每一種方案都各有利弊,如果一定要等到討論出一種完美無缺的方案,才着手去做的話,恐怕一切都已晚了。務實和積極的態度,應該是選定幾個較為可行的方案,着手研究,揚善去惡,以達至最佳的效果。這次政府提出「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方案,同時並不排斥發展棕地、土地共享、活化工廈等方案,平心而論,確實是理性務實的做法。
「明日大嶼」計劃,其實是為香港增加一塊1,700公頃的土地,並利用該土地建造一座新城,這個計劃如果最終得到落實,可能會比其他的方案對香港更為有利。香港目前的困局在於缺乏一塊較大面積的土地,以盤活香港經濟民生的整盤棋,猶如民間智力遊戲「華容道」,如果找不到一個完整的空間,就無法協助曹操走出困局。
「明日大嶼」提出的土地給人無限憧憬,可以發展成首爾的江南區,成為潮流、時尚和科技領先之地,也可以成為上海的浦東區,成為新的都會中心,當然也能建成新加坡的浪淘沙,成為旅遊娛樂新區……,除了經濟發展,還能提供足夠的住宅,以解決居住的需求。有了這個新城,亦對舊區改造,提供香港整體經濟活動有助益,這確實是一着活棋。
林鄭提出了「明日大嶼」計劃,未來一個階段,香港市民大可發揮想象力,向政府提出具特色、有創意而確實可行的方案,同時監察好政府,協助政府落實這一計劃,為香港未來打開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