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紓困振經濟難能可貴 民生措施須細化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面世,在財政赤字高達2,756億元,明年財赤預計超過1千億元的情況下,政府仍然須照顧疫情下社會民生的困苦,推出超過1,2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雖然減了甜,但仍屬難能可貴。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引起的社會討論,聚焦於派發5千元電子消費券及擔保失業人士最高8萬元貸款,在這方面政府雖然有良好的出發點,但仍須更細緻地考慮社會民生的細節問題,否則仍有可能引發社會的不滿情緒,達不到政策預期的效果。

香港自2019年起,連續兩年受到重大衝擊,經濟和社會民生處於低谷,很需要政府運用好財政儲備,提振經濟,紓解民困。在疫情之下,政府去年動用了高達3千億元的財政儲備應對疫情,令財政赤字達到歷史性的最高位,但是庫房仍有9千多億元的儲備。情況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相比,都較有優勢。

而社會民生卻十分困難,黑暴和新冠疫情接連打擊香港經濟,多個行業受到重傷,部分已經長時間處於停業狀態,失業率高達7%,為17年來的最高位。經濟受到重大衝擊,仍然可視為短期現象,只要疫情過去,社會恢復正常,各行各業很快就能恢復過來,經濟會迅速復甦。而生活陷入困境中的市民,卻一天也等不得,香港的生活成本高,許多市民手停口停,但身上仍然背負着應付沉重的租金,以及各種必須的生活開支,急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援,才能度過眼前的難關。

因而,雖然明知政府財赤高懸,收入減少,社會對這份財政預算案仍然有較高的期望,希望政府能夠推出較積極的政策措施,協助市民走出困境,提振經濟早日恢復正常。

這份財政預算案,多項「派糖」措施縮水,包括寬免入息稅、差餉、發放綜援額外津貼,發放電費補貼等,都比去年有所縮減,對於這一方面,社會和市民大眾都可以理解,並沒有太大的怨言。與此同時,預算案不再向全民派發現金,改以推出新的措施,包括向全港18歲以上的永久居民及新來港人士派發5千元電子消費券,分5期發放,每期1千元,每期都必須在1個月內使用,並且只限於本地消費,預計暑假可以發放。

另外,政府亦沒有採納多個政黨提出的建議,沒有向疫情下失業人士提供一次性的短期失業救濟金,改以由政府提供百分百擔保,向失業人士提供定息1厘的貸款,最高貸款額可達8萬元。

這兩項新措施也成為社會議論最多的內容,從政府的角度,推出這兩項措施無疑具有良好的出發點,正如財政司司長所言,提供消費券,一來可以推動本地消費,有助於本地經濟盡快復甦,二來也可以使受惠者集中在本地。而提供失業者貸款擔保,也是為了讓失業者可以得到一筆應急錢,解決眼下的困難。

不過,政府在推行這兩項政策時,還須考慮更多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問題,比如,在發放消費券方面,這些消費券對於中產階層、年青人來說,是一項錦上添花的措施,確實可以刺激這部分人群增加本地消費,但是對於本來就生活困苦,等待着用這5千元來解決基本生活所需(比如交租、交學費、買餸等)的貧困人群,卻平添了煩惱,不知道應該怎樣才能用好這些補助。對於不擅於使用電子貨幣的長者來說,可能根本無法使用這些消費券。如何能讓這一部分人真正從消費券政策中受到實惠,得到幫助,政府有必要進一步考慮一些細節問題。

在失業貸款方面也一樣,這筆貸款對中產、年青的失業者來說,可以發揮較大的作用,但對於基層、年長的失業者來說,卻可能變成一項負擔,因為即使經濟復甦後,他們也未必可以及時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即使找到工作,每月收入也僅能糊口,又哪來多餘的錢可以償還貸款?援助有需要的貧困人群,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以貸款取代失業救濟,政府是在逃避責任,這一點值得檢討。政府有必要繼續研究如何切實地幫助解決疫情下陷入生活困難的失業者的問題。

這一份財政預算案在疫情的背景下推出,本身有客觀的困難,而且仍然推出過千億元的措施解民困、振經濟,難能可貴,不應該因為措施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就全面否定這份預算案,但同時預算案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實實在在的細節問題,有待政府進一步細化考慮,讓有需要的市民群體,能夠切切實實地受到政策的實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