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報刊撰文,回應學者有關放寬疫苗通行證要求的建議指出,本港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的前提下,疫苗通行證仍屬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又指制訂公共衞生政策必須顧及公眾利益及政策效果。對於新冠疫情的防控政策措施,一直是社會熱議的題目,許多專家學者亦不時地向政府及社會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對於這些專家意見,政府及社會都必須理性看待,專家學者的不同看法,應盡量在學術領域討論,不宜輕易透過媒體在社會上放大,更須提防為人所利用,成為惑亂民心,阻礙施政的工具。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以及藥理及藥劑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德光日前在報刊撰文,建議放寬疫苗通行證要求,容許60歲以下成年人毋須使用疫苗通行證。對於這一建議,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議論,專家學者中,也有不少聲音對此表示質疑,不同意放寬疫苗通行證的建議。
不僅在是否放寬疫苗通行證一事上,在專家學者中出現較多不同意見,引起激烈爭論。對於香港疫情的發展走勢,也存在多種不同看法。一些專家的個人言論,讓市民大眾感到恐慌,但另一些專家的看法,則有可能讓市民大眾過早地放鬆防範,到底應該聽哪些專家的意見,社會上確實存在疑惑。
香港在抗疫過程中,一直存在專家學者意見不一,甚至產生激烈碰撞的情況,不時讓社會思想混亂,無所適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整體抗疫策略,到底應該堅持「動態清零」,還是應該「躺平」;香港到底應該首先爭取恢復與內地通關,還是應該首先恢復與海外通關,也引發較激烈的討論;市民應該接種哪一種疫苗,何時才適合進行全民檢測等,幾乎每一項政策措施,都會有不同的專家意見,也會產生激烈的討論。
這些專家學者之間的意見分歧,一旦超過學術、科學的範疇,摻雜了政治、意識形態鬥爭的元素,透過媒體放大之後,則會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反應,令市民的思維混亂,甚至牽動政治形勢,影響政治穩定。
香港出現的有關疫病、疫情、防疫抗疫政策措施的激烈討論,與全世界各地的情況並沒有太大的分別。事實上,香港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任何一位專家學者,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向政府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議。而且,防疫抗疫必須依據科學,不同專家學者透過科學研究、論證,得出的結論,並據此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都是寶貴的,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
專家學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各有所長,有些觀點和看法會超出一般人的認知,他們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建議,很可能不被大眾所接受,但未必代表他們的看法是錯誤的。與此同時,不論是哪一位專家、學者,也會有個人的局限性,也有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或者出於某種特殊的考慮而提出某種意見或建議。少數專家學者,違背了良知,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他們釋放出的言論,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這種情況在古今中外也不罕見,一些「專家」還被譏為「磚家」。
因此,對於專家學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不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都必須理性分析看待。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應盡可能地放在學術、科學討論的範圍內進行,不宜輕易地透過媒體在社會層面放大,更須防範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用作擾亂社會,惑亂人心,破壞政府施政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