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挽救中小企 善用財政抗疫保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香港今年初為了防疫抗疫推出多項措施,將香港與內地的跨境人流減至最低,同時亦將香港社會的人員流動減至最低,以切斷病毒的傳播鏈。平心而論,這些措施在阻止疫病大規模擴散,確實起了作用,而這些措施總括而言,就是以犧牲香港的經濟而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疫病期間不少企業處於近乎停業的狀況,香港的經濟民生因此受到沉重打擊,現在政府是時候該出手救經濟,保民生,助市民度過難關,保香港平穩發展,亦為疫病過後香港能迅速恢復正常做好準備。

特首林鄭月娥14日宣布,將推出250億元抗疫基金助業界和市民抗疫,這一措施推出及時,但仍存在力度不足,以及分配不均等問題,恐怕未必能達至較佳的社會效果。

250億元的抗疫基金,將重點扶持飲食、旅遊、零售和幼稚園,飲食業將按牌照類別可獲發放8萬或20萬元的一筆過津助,零售、旅遊業也將獲得這筆政府現金津助,教育局也會向自資和津助幼稚園提供一筆過資助,同時也會向20萬個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次性的特別津貼,平均每戶5000元。

政府如此發放抗疫基金,必然會引發很大的社會爭議,原因是分配不均,只有部分行業受助,而其他更多的行業在抗疫過程中受到較大的損傷,但卻未能得到政府的扶助,比如,受學校全面停課影響的行業還包括,校巴、保姆車等學童車行業,補習社、興趣班等輔助教育行業等,均未能受惠。又如,受大幅度減少人員流動影響的交通運輸業,電影院、卡拉OK等娛樂業等都受到較大的影響,有許多企業甚至已處於結業的邊緣,但未能受到政府津助。

此外,政府抗疫基金的津助模式亦存在較大的問題,各企業按牌照劃一派發8萬元或20萬元,並非最好的分配方式。一些財力雄厚的大企業是否也需要資助?一部分零售業在疫病期間不但沒受損失,反而生意大增,例如藥房、超市等,也需要受資助嗎?一些企業舖租昂貴,即使得20萬資助,仍不可能度過難關,相反一些微型店舖,正常情況下,兩三個月的收入也未必有8萬元。眾多周知,香港企業維持經營最大的成本有兩方面,一為租金,二為員工的薪資,政府提供的津助如能助企業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不但能助企業度過難關,更加有助幫助受影響的員工解決生計上的困難。

另方面,政府還應主動與香港的地產商接洽,游說地產商向中小企減免租金,共度時艱,政府也須帶頭,全面減免政府物業的租金,而以政府為最大股東的港鐵也應帶頭減免旗下的商舖租金,以起示範作用。否則,租金不減,政府的津助很可能最終都落入收租的地產商手中。

政府對企業的財政資助,主要的目的應為兩方面,一是從保經濟的角度出發,要讓企業能維系下去,以期疫病過後經濟能迅速恢復正常;二是從保民生的角度出發,讓市民能保持基本生計,不致令社會出現混亂的情況。

新加坡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發布短片,表明該國政府將推出租金回扣和生活費援助配套等措施,多管齊下助企業、員工和家庭應對衝擊,其中向企業提供的資助措施就是提供薪金補助、稅金和租金回扣等措施。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做法似乎更貼近企業的實際需要,亦更符合實際情況,香港政府應可以參考他們的做法。

疫病對香港的打擊沉重,為保經濟和民生,250億元的抗疫基金確實只是杯水車薪,並不足夠,政府應考慮提高這部分支出,以期讓全社會均能受惠,度過疫病難關。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6日在網誌上透露,港府今年的財政赤字或會是歷史上最高。他估計,財政赤字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本地除了受疫情影響外,亦未完全走出去年社會事件的陰霾,不得不對短期的經濟展望,維持審慎的態度。香港過去一段較長時間有財政盈餘,政府已累積了過萬億的盈餘,現在是危難之時,是時候要善用盈餘,保經濟民生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