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波疫情迅速惡化,社區存有多個不明源頭的個案,令疫情不易受控,加上冬季來臨,本來就是流感爆發期,令控疫變得更為困難。政府除大幅度收緊各項防疫措施之外,亦已預告,將大幅提高違反限聚令和口罩令的罰款金額,今早(2日)行會已通過由2000元,倍增至10000元,以增阻嚇效力,待律政司研究後,就可公布實行。抗疫確實要上下一心,須市民自律配合,但是,政府僅靠大幅度提升罰額的做法,不僅無法有效抗疫,反而增添民怨,宜慎思謹行。
依據限聚令、口罩令及強制檢測令,目前的定額罰款為 2000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明,2000元罰款「真係唔係好有效用」。為加強阻嚇力,行政會議已同意,將定額罰款大幅調升,由2000元增至10000元。
第四波疫情,最惹人注目,也是疫情中最大的染疫群組是跳舞群組,揭示有人違反限聚令、口罩令,私自舉行跳舞聚會,並且不戴口罩,引起疫情迅速擴散。除此之外,亦發現有人到酒店聚會,或租私人遊艇到海上聚會。逢周日在市區公眾場所群聚的外傭群體更是禁之不絕。
這些拒絕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行為,確實令防疫工作變得更為困難,也令社區疫情傳播增加很大的風險。但是,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也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其原因,然後才對症下藥,推出適當的措施,這才符合「精準」抗疫的要求。
民間違反限聚令、口罩令和強制檢測令屢禁不絕,除了確實有一部分市民不能自律,不能自我約束之外,政府要負更大的責任。政府在前幾個階段的抗疫過程中,多次重複強調「張馳有度」,在抗疫措施方面時鬆時緊。政府自身向社會和市民釋放出的信息就是,在疫情稍為緩和時,就可以放寬各項約束,而鬆和緊又似乎並沒有十分嚴謹的客觀標準和依據,讓人感覺是口憑官員的個人判斷,這就難免會有一部分市民,在自我感覺染疫機會不大之時,放鬆警惕,甚至違反各項禁令。
再者,政府在過去三波的抗疫過程中,不乏朝令夕改,政策不一致的情況。有些政策措施推出後,遇到一些業界的反對,或聽到一部分輿論和市民的不同意見,又會很快退縮,令政策不能一以貫之。最典型的例子是曾經一度全面禁止堂食,但很快又撤銷了相關禁令。政府在抗疫的政策上給人的印象就是「見步行步」,沒有整體規劃,反覆推敲,政策措施混亂,這會令政府威信削減,會令市民輕視政府的禁令,甚至拒絕遵守禁令。
再次,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較早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率先透露將向確診者發放一筆過5000元的津貼,社會上就出現很多議論,有些市民私人算了一筆帳,違反限聚令、口罩令,罰2000大元,但一旦染疫確診後,又可以得到5000元津貼,兩相抵消,還能賺3000元,因而有人將這項措施視如獎勵違規的措施。雖然後來經勞福局局長澄清,但社會上的負面影響並不能完全消除。甚至還有人私人議論,這次特首要求倍增罰額,不知是否是為「染疫有獎」論「擦屁股」。
還有,不斷有市民犯禁令,也與政府部門執法不嚴有關,社會不時有人犯禁,但也不斷有其他市民透過媒體、網絡平台,以及其他渠道作出舉報,但並未見到政府當局有嚴正執法。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逢周日市區許多地方都有大批外傭群聚,不斷有市民作出反映,為何屢禁不止呢?
政府將違禁罰額由2000元提升至10000元,罰額提升5倍,這對貧窮的市民來說是難以負擔的重罰,但是對於一部分富裕市民來說,卻仍然不會起甚麼作用。以近期受人注目的「跳舞群組」為例,其中不乏有錢的闊太名媛,10000萬罰額可以有阻嚇力嗎?抗疫是全民全社會的事,只罰窮人,不懲富人,不可能完全堵塞防疫漏洞,反而有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可能得不償失。
防疫抗疫說到底主要的責任仍然在政府,以香港目前的情況看,見步行步式的東堵西補無濟於事,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即使抑制住第四波,很快又會有第五波,不斷地循環下去。為今之計,還是要聽專家之言,果斷採取措施,進行全民強制檢疫,找出並切斷隱形病源,才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