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16日首次透過視像發表施政報告,香港正處於反修例的黑色暴力的混亂之中,這份施政報告在非一般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中出爐,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報告對於眼前的政治危機、管治危機並沒有提出甚麼解決的方法,甚至也沒有提出一套整體的思路,人們無法透過施政報告了解特首及特區政府對整個反修例風暴的看法。報告仍着重於處理土地房屋這個老大難的問題,最引人注目的是透過放寬首次置業人士按揭,助有置業需求的人士解決一些困難,然而局部的措施亦難挽救大局,特首仍需就解決眼前的危機提供整套思路,以鎮時局,以安民心。
林鄭的第三份《施政報告》,因立法會議員在議會內搗亂,將街頭的黑色暴力搬入立法會內,而首次改以視像方式在禮賓府內對市民宣讀。報告宣讀後,香港民意研究計劃以電話及網上問卷方式,訪問了745名香港居民,結果評分只有29.7分,六成半人不滿意這份施政報告。
這份施政報告誕生於反修例運動的黑色暴力之中,過去四個月來,特首在處理和應對這場空前的政治危機之時,一再引導市民等待這份施政報告出爐,聲稱將會從報告中總結香港社會面臨的各種深層次矛盾,並提出解決的方案。因而社會大眾對這份施政報告是存有期望的,希望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可以突破過去的傳統思維,提出解決香港累積了多年的深層次問題的解決方案。
然而,林鄭宣讀的這份施政報告卻讓許多市民感到失望,這份施政報告中,被認為最大的亮點,就是放寬首次置業人士九成按揭樓價上限至800萬元,而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則會由600萬提升至1000萬元,後者可包括自用樓換樓按揭。
這從這一措施可看出,特首及特區政府仍然將引起社會動盪的主要因素,歸咎於土地房屋的問題,這項措施背後的思路是,透過金融的手段,降低市民買樓的門檻,讓更多有條件的人可以置業,用購置房產來綑綁更多市民,令這些市民因為供樓,而更注重社會穩定,更注重自己的穩定工作和收入,而減少參與社會運動。
然而特首及特區政府在土地和房屋的問題上,仍欠缺更完整的思考,因為土地房屋的問題是供求失衡的問題,供應少,需求大,而導致這個原因的核心問題卻是香港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十分有限,但需求卻不限於香港本地,由於香港是一個開放和自由的市場,全球的資金都可以自由地到香港購樓,而樓市早已經變成一項投資產品,並不反映香港本地的住房需求。因而,只要香港的樓市具備足夠的升值潛力,不論建造多少私樓,都不足以滿足需求。政府放寬首置的按揭限制,只會擴大需求,刺激樓價再上升,只能令置業更難。
因而,如果解決住屋困難是香港的首要問題,那麼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大幅提高外來資金進入樓市的門檻,讓香港樓市能反映本地的居住供求關係 ; 二是大量興建公屋,讓絕大多數市有瓦遮頭,房屋政府的重點應是「住」,而非「購」。
土地房屋問題雖然是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並不是解決眼前危機的萬能鎖匙,否則的話,近年來,幾乎每份政府施政報告都將土地房屋政策視為「重中之重」,政府這麼重視,又為何仍然會發生目前這場空前的政治危機?
特首未有就目前的政治危機提出整體的看法,亦未提出確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甚至連一套思路也欠奉,這說明政府對這場危機尚未有充分的認知和深入的了解,對於引發危機的一些重要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司法制度、傳媒的管理機制,以及政府在輿論和社會思潮的引導能力,解決危機的能力,還有外國勢力大規模干預香港問題等方面,均未有深刻的反省。
漠視眼前的困境,不會帶來走出困局的辦法,政府只有正視困難,認真為眼前的政治危機和管治危機把好脈,斷好症,才能找到治癒的方案。特首連到立法會正常地宣讀施政報告也未能做到,又如何能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如何讓市民對解決眼下的困境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