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海鮮舫日前決定將於本月牌照到期後移離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回應提問時指出,雖然海鮮舫曾被納入「躍動港島南」計劃,但不會動用公帑勉強去做。多位立法會議員則認為,海鮮舫有保育價值,仍希望政府出手,協助將其保留下來。珍寶海鮮舫有40多年的歷史,已成為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亦是曾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的旅遊景點,它走到今日的慘淡結局,確實令人可惜,不過,是否必須動用資源保育下來,則須從經濟和社會效益去權衡。
珍寶海鮮舫於1976年建成及開業,至今已有超過45年歷史。其面積達45,000平方呎,可容納2,300名食客,有「世界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是香港仔一個能夠提供高級餐飲服務,集飲食、消閒及文化於一身的旅遊景點,許多來港的海內外遊客,透過珍寶海鮮舫,了解香港,認知香港本地文化。
海鮮舫文化也是香港水上人的特色文化。1920年代起,香港港仔避風塘,就出現水上人開設的海上海鮮食肆,稱為「歌堂躉」,到1950年代,這類海上食肆進入全盛時期,後改名為「海鮮舫」。珍寶海鮮舫的前身,是建於1950年代的太白海鮮舫,1960年代末,擁有太白海鮮舫的王老吉集資籌建珍寶海鮮舫,但不幸於開業前遇火災焚毀。結果由何鴻燊、鄭裕彤於1972年買下業權,1976年10月正式開業。
珍寶海鮮舫於2020年3月停業,曾提出無償捐贈予海洋公園營運,特首林鄭月娥於2020年的《施政報告》,將珍寶海鮮舫納入「躍動港島南」計劃,描繪出的願景是將香港仔避風塘打造成可以媲美新加坡聖淘沙的旅遊區。但海洋公園以未能找到適合的第三方機構營運為由,未能落實計劃。
停業兩年多後,珍寶海鮮舫突然提出因保養成本高,以及未能物色第三方營者,決定本月牌照到期後移離香港。事件引起社會熱議,多位立法會議員希望政府能出手將海鮮舫保留下來。林鄭月娥昨日(5月31日)在行會前記者會回應提問時指出,不會因曾在《施政報告》提及計劃,而動用大量公帑勉強去做。
珍寶海鮮舫確實是香港許多市民的集體回憶,也承載了香港漁民的文化習俗,它走過了由興到衰的歷程,到今日被迫要遷離本港,確實令人感到可惜。不過,是否需要動用公帑保留下來,則必須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考慮。
珍寶海鮮舫的擁有人無法繼續經營,於2020年停業,其後想了許多辦法要將其保留下來,除了捐贈給海洋公園之外,亦曾聯繫十多家企業和機構商討,均未能成事。由此可見,僅從酒樓本身的經濟效益看,將其保留下來的可能性不大。
作為具有文化價值和旅遊景點的珍寶海鮮舫,還具有促進旅遊業的價值,假如「躍動港島南」計劃真能成事,確實可以讓珍寶海鮮舫獲得第二次生命,有可能再度輝煌。可惜的是,這項計劃最終爛尾。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香港過去百多年間,有多少集體回憶走完了自己興衰歷程,逐步消失?曾經帶給許多人兒童回憶的荔園,曾經在香港鬧市雲集的夜總會、歌舞廳,成為香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特色的「舞照跳」,如今都已經隨着時代變遷而變化。這一切是否都要政府動用巨額公帑保留下來?香港是否要定格在某一個時代之中,不再向前發展呢?還是應該以博物館、歷史建築物等方式,將它們保留下來呢?
珍寶海鮮舫發展至今日難以繼續經營下去,受疫情影響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時代已經變化,人們的生活模式也已發生變化,海鮮舫的消費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勉強斥巨資將海鮮舫保留下來,能夠保留下來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外殼,而無法再回到賓客雲集的舊時代,那麼保留下來又有甚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