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促收地建公屋 突破政府理念值得關注

反修例風暴持續了3個月,最大的建制派政黨民建聯突然提出促請政府積極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地興建公屋,以達至3年上樓目標,並於9月11日在報章刊登頭版的全版廣告。民建聯提出這一建議,時間點剛好在首富李嘉誠第二次公開就反修例風暴發聲、希望「網開一面」之後,因而格外引人注目。收地建公屋,觸動的是地產商的利益,也是撥開反修例運動的層層外衣,直接指向香港社會矛盾的核心問題,到底這一建議背後帶出甚麼政治風向,是事件的焦點所在。
作為香港地產界最有份量的代表人物,李嘉誠在這次的反修例風暴中的一舉一動尤其引人注目,他先是保持沉默,直至8月中旬,才在全港報章刊登「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以及呼籲「反暴力」的兩則廣告,引發討論。本月8日,在特首宣布推出「四大行動」,將正式撤回修例草案之後,李嘉誠藉到大埔慈山寺參加法會之時,在網上發出一條短片,稱很擔心現在的衝擊再繼續下去,希望香港人能夠度過這個難關,「年青人能夠體諒大局,而執政者也能對我們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
李嘉誠的「網開一面」之說,再次引發社會熱議,許多市民更將反修例風暴的視線焦點,移向土地和房屋的問題,更有些人直接將矛盾的焦點轉移向地產商,希望他們對香港社會「網開一面」。特首林鄭月娥在周二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時,亦被追問她對李嘉誠言論的看法,但她以不公開評論個別人士的發言為由,拒絕作出公開評論。
事隔一日,作為最大的建制派政黨,民建聯一反過去的公開表態,高調提出促請政府積極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地興建公屋的建議。黨主席李慧琼表示,土地房屋問題是社會其中一個嚴重的深層次矛盾,但過去政府覓地「龜速」,成績令人失望,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導致民怨積累,令《逃犯條例》風波演變得更激烈,認為政府在回復社會秩序的同時,亦應多管齊下處理土地房屋問題。
土地和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矛盾的焦點,香港土地面積約為1106平方公里,已發展的土地約276.6平方公里,其中用於住宅用途的土地只佔整體土地的7%。而在未發展的土地中,大約有50平方公里的農地,而其中又有約9.71平方公里由四大發展商持有。
這裏面的問題是,發展商控制了大量的閒置土地,卻又沒有發展,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大量土地興建公屋,卻又苦於無地可用,其結果是廣大市民須捱高昂的樓價和租金,大批輪候上公屋的市民須排隊五年以上,才有機會輪到公屋。過往,社會上曾多次提議政府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一部分土地用於解決公屋不足的問題,但政府以可能引發法律訴訟為由,未有採納。政府的這一取態,被認為是偏幫商界利益。
在反修例風暴引發之前,林鄭提出「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打算用超過十年時間填海造地,解決缺乏土地的問題,但遭到社會的強烈反對。反對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政府不應該捨近求遠,不觸碰地產商的屯積的土地,而以公帑填海造地。
一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以維護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為施政理念,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的原則,盡可能地不去觸碰商界的利益,但這一施政理念導致社會分配不公,累積了許多社會問題。有人認為,這次反修例風暴,也是這些累積起來的社會矛盾的總暴發,這種說法得到不少人的認同。
民建聯提建議,促請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解決興建公屋的土地不足問題,矛頭直指地產商的利益,到底這一動態背後代表了甚麼樣的信息?這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果這一表態是推動政府改變施政理念的信號,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央對香港政策的新的思考方向,那麼下一步的發展有可能令香港社會發生重大的轉變,值得注視,也值得期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