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14日在深圳前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提出「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寄語深圳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習近平的講話在香港熱議,一些評論據此認為,深圳作為大灣區的龍頭已經確定,香港將失去優勢,更有論者稱香港將被「融」合。其實,在大灣區發展中,深圳的角色更顯重要,這點不假,但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仍然存在,過度貶抑香港,或過度妄自菲薄,對香港均沒有好處,香港真正要做的是實事求是地看清自身的不足和優點,繼續努力。
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這句話應該更準確地加以理解,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央已經為大灣區幾個核心城市作出了新的定位,更加不能就此視為中央褒深圳而貶香港。在大灣區的九個內地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中,深圳有兩方面的特點最為突出,其一是經濟規模最大,他現時為亞洲地區經濟總量排名第五的大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在2019年達2.7萬億元人民幣,香港同年的GDP為3674億美元,約等於2.5萬億人民幣。
其二是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深圳過去40年,年均增長20.7%,2019年為6.7%。香港2019年的經濟增長率為-1.19%,2001年至2018年間,年增長率在-2.46%到8.7%之間,其中2004至2007年之間發展最快,年增長率在6.46%至8.7%之間,2014年至2018年的近五年間,年增長率在2.17%至3.79%之間。相比深圳較為遜色。
因而,深圳無疑是大灣區內經濟規模最大,經濟增長最快的超級城市,自然也會是大灣區內經濟發展動力最強的城市,這是經濟發展的事實,並非中央賦予的殊榮或使命。因而,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及「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應該說只是講出一個事實。
深圳在過去40年中取得驕人成就,創造了世界奇蹟,證明深圳是成功的,同時在未來發展中,具有很強的優勢。但並不等於說深圳成功了,香港就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優勢,甚至要被排擠,被「融」合。香港的最大特色,最大優勢就是「一國兩制」。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享有的高度自治,是任何一個內地城市無可比擬的,深圳不論怎麼「特」,也須中央給政策才可以「先行先試」,但高度自治的香港,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去擬定各種適合自身發展的政策。香港與國際接軌,國際化的程度也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尚未能超越的。因此,香港本身的特色和優勢仍然存在,亦是大灣區內不可替代的。
香港真正的弱點在於特區政府過於弱勢,無能力解決香港存在的各種問題,也無能力帶領香港再次起飛,自己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自己都無力讓自己發展起來,又怎麼可能成為大灣區的龍頭呢?
特首林鄭月娥在接受深圳衞視訪問時指出,香港的政治環境比較複雜,遠比深圳複雜,更慨嘆「在香港做事真是困難的,我每次到深圳市,深圳市領導都很關心我,甚至很同情我。因為在內地說做事就做事,就能做到了,而在香港真的要用迎難而上,排除萬難的精神才能做到一件事。」這種看法很具代表性,可能也是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看法。
但如果將香港面對的困難都歸咎於此,也並不正確,香港和深圳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不假,但不能認為深圳比香港更簡單,更容易。深圳過去40年的發展,難道沒有遇到困難嗎?不論是90年代初出現的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還是「特區不特」的爭論等,哪一項不是驚濤駭浪?內地的改革要突破許多固有思維,並不容易,而深圳的成功,應該說是歷代政府的領導人敢作敢為敢擔當的結果。香港的不足,正是政府領導人缺乏改革家的勇氣和魄力,政府整體上的執行力亦顯不足。
香港與深圳的政治體制不足,政治環境也不同,深圳的政府領導和官員們,能夠在他們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環境下,闖出一條生路,讓深圳創造出世界奇蹟,但香港的政府領導和官員們卻不能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中,找到解決自身問題的辦法,這是問題的徵結所在,特首也無須羨慕別人,倒要反躬自省。
深圳與香港這兩個在深圳河兩岸的國際大都市,都是大灣區內舉足輕重的城級大城市,兩個城市各有特色,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深圳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香港正面臨種種難關也不容忽視,但是,借深圳的成功,過度地貶抑香港,或過度妄自菲薄,都不可取。香港一方面應該為深圳的成功而鼓掌,另一方面也須從深圳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這樣才能真正為香港找到重新起飛的道路。